美文网首页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7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7

作者: 是阿若啊 | 来源:发表于2022-06-28 19:11 被阅读0次

    “乌台诗案”


    看这个里面有个“诗”字,实际上是苏轼写给神宗的一封感谢信。42岁的苏轼到湖州上任,给神宗写了一封感谢信。“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皇帝知道“我”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发展,老脑筋跟不上政坛新锐的意见,但是好处是,年纪大了,稳定不生事端,所以让我去做地方官员,处理点小事。这句话在新党的解读里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皇帝知道“我”耿介,不会趋炎附势,跟着这些政治投机的小人,平步青云。但是皇帝也能看到我不会为了政坛政绩,就没事找事折腾百姓,所以让我做地方官。

    这样犀利的讽刺,遭到了变法派的弹劾。苏轼也承认了诗文中讽刺的意思。毕竟北宋开明温和,讽刺朝政也不算什么事情。但是对于新党来说,苏轼是非常容易针对旧党的一个点,管不住嘴,又爱写文。写出来的部分,白纸黑字,无法抵赖。

    印刷术在宋朝技术成熟,得到发展,但是印刷管理审核并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杭州富商开板雕印苏轼在杭州的作品,名为《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部集子卖得很火,在元丰初年推出升级版《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书让粉丝视若珍宝的同时,也让政坛的敌对者找到了攻歼的工具。新党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等大帽子。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宋代实行青苗法,即官府贷款给农民种地使用,这本来是一项好政策,却因手续极为繁琐而引起不少怨言,苏轼便夸张地说:要办下这贷款来啊,一年至少要半年待在衙门里办手续!御史台把苏轼的诗歌分门别类,牵连出旧党39人,特别是王诜。诗文互赠,财务往来,苏轼的性质就不是文字问题了。监察官一致认为,苏轼蔑视朝廷礼法,必须处以极刑,但由于后来不少人都为他求情,就连老对头王安石都亲自出面调解,最终苏轼免于一死,被流放黄州。

    乌台诗案不仅是苏轼的人生重要事件,也是研究北宋司法审判的重要事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ma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