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民宿,做食品公司的时候有个微信小号,当时为了宣传品牌,到处参加社群,听课,组织线下活动,小号加了有两千六百多号人,95%以上都不认识。
19年转型做咨询后那个号就闲置了。
一个多月前开始整理,一天删除20人,到今天还有1425人。
有些感受我想分享一下。
之前说过,对于这些陌生的关系,我总认为自己空间还够用,即使在这段关系没有交集过,没有发生过任何碰撞,未来大概也不会有,我都还想保留着。
关注没有关系的人或事,是一种能量消耗,哪怕只是占用一个空间,一个位置,也是一种无形的消耗。
怕什么?怕失去价值吧,也怕失去安全感。
他们在,让我有安全感。他们在,似乎证明我是有价值的。
总觉得,说不定将来还有用的到的地方。
有了这个启发之后,我开始启动联系人清理工作,工作量非常巨大,所以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删除10-20个联系人。
删除的好友有这几个特征:从未沟通过,每天只发广告,或微信设置对我不可见的。
删除的过程,因为要从头到尾一个一个打开,顺便我又做了两个动作。
第一,之前有过链接,彼此知道,但很久没联系的,我会看一下朋友圈,关注一下最近的动态,给一些有感触或者美好的内容点个赞。
第二个,把之前没有做过备注的,按照姓名|职业|城市备注好。
删除联系人这个动作,和我日常一直坚持在做的「日舍一物」类似。
为什么做日舍一物,因为集中整理和淘汰不需要的衣服和物品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
每当我整理出一包衣服准备投到小区的回收箱,都要犹豫很久,结果大部分时候是把它们单独放置在一个地方,以做「过渡」之用。
所谓「过渡」,潜台词就是:今年再穿一穿再扔也不迟,万一过几天还穿呢?
好像这些衣物在,能衬的我很富有一般。
后来为了克服这个清理的障碍,防止一次清理太多造成行动困难。就用了最小行动「日舍一物」来促进这个习惯的养成。
很多时候,心里的坎,需要一点一点摸索着过,一次想翻过去,山高路远不容易不说,还特别容易跌倒,特别容易走回头路和放弃。
别人的建议也好,方法论也好,与自己合适否?需要自己点点滴滴去亲测,然后整理出适合自己的节奏。
日舍一物,带给我的是,我慢慢体验和一些物品结束关系,慢慢在物品身上找感觉,去感受结束和某个物品或者某个人的关系时的感受,以及之后的情绪。
找一种符合我自己的「清理」规则。
逐渐的,“多”带来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见了,“少”带来的价值感和愉悦感反而越来越多。
可以花更多精力专注在更少的人和事上,人也轻松很多。
所以说,无论是对人,还是身边的物,结束,不一定意味着糟糕,也许会变得更好。
就说这么多,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