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对于朝廷,是跟天下人才签了一份竞业协议。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端门看到新录取的进士成行成对往外走,发出了一声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英雄的饭碗,都在朝廷手里,皇帝才能坐安稳。
如果朝廷给不了英雄饭碗,他们就会跑到竞业同行那儿去混饭。比如唐朝晚期有个山东落榜青年叫黄巢的,在多次复读参加科举失败后,他直接去投奔了李家的竞业同行——农民义军领袖王仙芝,最后差点儿把李家搞的彻底破产。
宋朝的皇帝就比唐朝的皇帝高明,通过提高录取率和糊名法,让寒门也能出贵子,打破了豪门对科举的把持。
皇帝如此关心天下读书人的前途命运,是因为他是这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当圣旨成了文物,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就没谁操这份儿心了,科考就不是朝廷的事儿,而成了地方的事儿。
地方的事儿,就只能按地方保护主义来办。于是,科考从招揽天下英雄就变成了高考的大批录取本地学生。
北京、上海、天津的大学都招了更多的本地学生,中国大学比任何时候都“名符其实”,比如北京大学本地录取率曾高达45%,真成了北京人的大学。
天公抖了抖身上的雾霾,掉下来满中华的人才,为了不拘一格,就出现了高考分卷和自主命题。
想必北京、天津、上海的孩子天资聪慧,精力和智慧都应该用来冲击“诺奖”,至于高考就拿些简单的题目凑合一下,毕竟大行不顾细谨,一个真正有志气的人是不会在小事情上耗费过多精力的。
再说万一不分卷的话,海南的学生用望远镜偷瞟北京考生的试卷怎么办,这对北京的孩子不公平,北京的空气不好,孩子们又不能去剽窃海南的?是不。
至于招生的本地录取率和城市录取率奇高,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学只是这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上的租客,房东说他儿子也要搬进来一起住,他们还敢不许?
世道变了,果然与“势”俱进:科举时代,天下英雄尽入朝廷彀中;高考时代,北京、天津、上海“英雄”多入名校门下。至于,那些外省和乡下被狗熊化的英雄们,早就在挑战命运之前就被淘汰了,高考也就失效了。
李斯劝谏秦王嬴政,天下人才又不是只有你秦国才有,不要驱逐六国前来投奔秦国的客卿,秦王听了最后灭了六国,一个“知识分子败类”在权贵面前出卖了自己的国家。
李斯要是参观一下高考,是肯定不会写《谏高考勿不平等录取》的,因为他发现录取上来的,根本灭不了六国,他想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