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经常跟我抱怨说:“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难对付了。有时候明明是孩子不听话,却还要错怪老师,指责是我们没有把孩子教好。”说到这里时,他的眼里充满了无奈。生活有时候真的很意外,有些事情就算不是你的错,但也会让你面临无端的指责。
朋友是一名小学教师,平时上课、备课已经浪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同时,他又是班主任,可想而知,他的压力不小。班上的学生只要出点事情,他都要去处理。事情处理好了,倒没什么。一旦事情没处理好,不仅学生的家长找他麻烦,而且领导也要追究他的责任。只要发生类似的事情,他都得做好挨批的准备。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园丁。每一个优秀的学生背后,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可是当我们一直在要求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家长的时候,又何曾想过试图去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背后所付出的那些艰辛和忍受指责呢?
朋友曾经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一个学生偷拿了别人的东西。他意识到这不是小事,于是很快与学生的家长取得了联系,让他们快点来,处理下事情。结果是家长来了,不仅没有道歉,而且还理直气壮地教训起他来:“我们家的孩子在家里平时虽然说有些淘气,但不至于小偷小摸。孩子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责任多半在你。”这一句话就像一盆凉水从朋友头上浇下来,让他感觉心灰意冷。这事情发生的那个星期,他不仅课没有上好,而且身体也出了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家长明明知道是孩子的错,却要将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老师呢?作为父母,你要记住:你对孩子的纵容不是爱,而是一种对伤害,这种伤害会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日趋明显。
父母对孩子的放任原因有千奇百怪,但如果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教养的培育吗?这些父母单纯地从直觉上考虑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目前还太小,他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赚钱上,以便给孩子塑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但他们又何曾想过,当你赚钱的同时,你的孩子也在成长。当你觉得条件成熟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了,此时早已为时已晚了。鲁迅曾说过: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个懂得重视孩子教养的父母,我想父母本身的教养也差不哪儿去。
谈起中国近代的历史,你无论如何都绕不过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领导过戊戌变法,改变了一批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除此之外,他还是清华四大“学术男神”之一,更为人熟知的是他所写的《中国少年说》,激励了一辈辈中华儿郎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图强。但他“一门九子,九子皆人杰”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梁启超有九个儿女,大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皆为中国院士。他剩下的子女中虽不是院士,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小。例如: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女儿梁思顺是我国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人,他竟然可以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将自己的所有子女都培养成人杰,真让人惊呼!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位大人物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梁启超在教育后辈时,从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小孩子来对待,而是把他们当成朋友,跟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梁启超经常忙于自己的事情,却从未忽略对孩子们的爱。他抽空就给自己的孩子们写信,信里的内容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字里行间流露着亲近温和的语气。如今我们身边不乏那些自称很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但认真思考后,那些真正把孩子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的家长,却少之又少。
尽管当下我们的社会早已提倡人人平等,但大部分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孩子敬而远之。对待在孩子时,他们总以长辈和过来人自居,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失去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机会。
除此之外,梁启超也很重视孩子的教养,他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出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坏。”
知乎上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五岁的泰国小孩闹着不想上学,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也无济于事。思前想后,他的母亲决定带着儿子去街上捡垃圾,想通过这件事情让他明白上学的重要性。
于是她和儿子一路走一路拾起塑料桶,大约走了2公里后,他们一共捡了2公斤的塑料桶。男孩按照废品回收的价格卖给母亲,卖了大约相当于人民币0.4元的废品。
快回家的时候,孩子因为太累了,一脸可怜看着妈妈说:“我们可以坐公交回家吗?我太累了。”
母亲对他说:“乘坐公交,需要10泰铢,你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吗?”
孩子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没有。”
此时,妈妈耐心对他说:“那么我们就需要努力寻找到更多的塑料桶来支付车费。”
孩子感到很难过,但仔细想想后又没有好的办法,他只能跟着母亲继续赶路。一边走一边看,显眼的冰淇淋店很快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接着,他哀求妈妈:“可以给我买个冰淇淋吗?
母亲说:“冰淇淋需要5泰铢,我们的钱不够。”
他感到很伤心,只好跟妈妈说:“那我就不要它了。”
又走了一段路后,小孩和妈妈路过餐厅。食物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孩子转过身来对妈妈说:“我想吃燕麦。”
母亲还是刚刚认真的样子,对他说:“要吃吗?需要15泰铢。”
孩子感到更失落了:“妈妈,钱不够。咱们回家吧。”
这时,妈妈对他说:“感到累了吗?”
孩子说:“好累,好饿,好渴,我可以回家吗?”
妈妈问他:“那么你是愿意像现在一样辛苦工作,还是选择回到学校好好学习呢?”
早已身心俱惫的孩子对妈妈说:“我不想工作,我想继续上学。”
事后,这个母亲发文说:这个过程给孩子上了很好的一堂生活课,让小孩从小就明白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同时,她也想告诉她的孩子无论他遭遇什么,父母都是他坚实的臂膀。
有时候作为父母,让孩子吃一点苦头,兴许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观。话说千遍,不如让孩子亲身参与到生活中,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成长就是一边喊着累,一边还在咬牙坚持。
前一段时间,江西一位年龄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徒步用手推车载自己的母亲走40里路去县城看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母亲生病了但她又晕车,再加上自己又担心母亲的身体,所以决定亲自推着母亲去看病。当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与其滔滔不绝地对他们说多少大道理,还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吧。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多重要,而父母恰恰又是这个环境里最重要的参与者。因而,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身体力行地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你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事情:当你的孩子撒谎欺骗你时,你作为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说:“你要诚实做人,老实做事,否则会付出代价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你答应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带ta去游乐场玩,结果因为工作太忙却对孩子说:“学习是给你学,又不是给我学。我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就不能理解下大人的苦心吗?”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但作为父母本身却经常性对孩子撒谎,当谎言一次次在孩子心里破碎时,孩子长期以往下去根本不会相信父母。
当你身为父母时,充当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要知道,父母今天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一块璞玉。如果父母耐心“雕琢”,用心培养。迟早一天,ta会成为一块宝玉。
对于孩子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明白让孩子先学会做人,要远比先懂得如何学习更为重要。不要等到你的孩子变成“熊孩子”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的态度。身为父母的你,千万不要等到让社会来教育孩子,那时的教训远比此时你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来得更为猛烈些。
{��*��9�-��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