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四十个房间,一个女人一生注定要穿越的四十个荒漠,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项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清醒与人性的一步。
十七岁,在卧室里与闺密夜谈,一个强烈的念头冒了出来:我不想要渺小的人生,不想要那充满平凡的担忧、普通的期望,写满陈词滥调,充斥着孩子尖叫声的人生。
二十三岁,在异国他乡狭小逼仄的出租房里,男友让我在梦想和他之间做出抉择,我忍痛选择了梦想。坐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我笨拙地挣扎,想把臃肿的词句和任性的感情打磨成简练、真实的诗篇。
二十八岁,在凌晨四点的厨房里,双脚踩在冰冷的瓷砖地上,我筋疲力尽地为六个月大的宝宝热着牛奶。暂时忘却对永恒不朽的渴望,暂时屈服于偏离命运的必然,听凭身体的软弱掌控一切。
三十岁,我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房子,深爱过的男人对我说“跟我走吧”,我知道,在那困惑、放肆、错误的瞬间,我赌上了自己整整十年存在的意义,险些丧失了过往的人生。
四十岁,在密不透风的洗衣房里,我用颤抖的双手把丈夫那件衣领上粘着桃红色污渍的衬衫塞到其他衬衫底部,按下了“强力去污”的按钮。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拼命作诗,可残酷的真相总是不断逼近。
四十六岁,儿子领女友回家。我站在他的房门口,有些悲伤:岁月飞逝,墙皮剥落,曾经住在画着太阳系星辰的房间中的小刺猬如今已无家可归;同时,我也隐隐觉得宽慰,爱闷头读书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四十,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叩问。
作者简介 :
奥尔加·格鲁辛1971年出生于前苏联,1989年,格鲁辛获得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史上第一个申请到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的前苏联学生。18岁时,她移民美国,曾为卡特总统做过口译。她的第一本小说《可汗的秘密生活》于2006年出版,获得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 等多个奖项,并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纸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她也凭借这部处女作入选大牌杂志《格兰塔》评选的“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榜单。《四十个房间》是她的最新作品,于2016年2月出版。目前,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15种语言。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开头很梦幻,有时候我会嫉妒女主,觉得她明明很幸福却矫情到在追求诗歌;到她开始年老色衰,又用另一个孩子捆住出轨的丈夫,放下自己想追求的诗歌周而复始的这个家中忙碌,我又很气她;最后母亲、父亲都老死,女主也死去真正踏上自己的自由之路,我又觉得很伤心,只有死去才能真正的自由么。可能选择另一种生活也许仍然会有不满,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能逃避自己的真实内心吧,变成让自己都不愿意面对的陌生人。既然不是发条玩具,那也不必做完一些例行程序才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因为如果太久去做那些别人期待的以及例行程序,也许有一天都会忘记我想做的是什么,以及忘记了自我。
# 累得昏天黑地的四天过去,在飞机上和周末的床上看完了这本书,带着想要午睡的浓烈念头欲罢不能地看到睡意离开,好像又回到可以奢侈地花整个下午看书的日子,屋内是倒春寒清冽的空气,窗外是大风和清澈的阳光,蓝天白云让我想起中学时候午睡的时光。你一定要看完。
# 妙不可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文学性很高,作者不愧为 “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
贰:
买了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某个网站上的推荐,喜欢里面外祖母给主人公讲的神奇的故事。因为这种魔幻而奇妙的故事吸引我而买下了它。想知道每个女人都要经过的40个房间是什么样子的?书中写到,诺亚在大雨中度过了40个昼夜,摩西在荒漠里跋涉了40个年头,耶稣经历了40天的进食与试探,事实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人类最为契合的数字,在圣经里40年成就一代人,在现实里40周孕育一个生命。40个房间,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个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新型与人性的一步,等到我走出这片40个房间的荒漠之时,也许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了。这本书就像一座迷宫,主人公游走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感觉一不留神就会迷路。可能是主人公的梦想是想成为“诗人”,成为诗人的确比作家更难。这书充满了魔幻色彩,刚开始看,不能静下心,看不太懂。但慢慢地陪着他,陪着考德威夫人走完一生从4岁到死亡。发现其实每个人读这本书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觉。“现实总是不够浪漫”这也许就是每个女人都不同,但每个人都会走上这条路。很喜欢书中主人公母亲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拖着一件事情不去做,告诉自己以后再说,那么这件事就永远不会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实现,因为时间不等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以后。那女人这一生是不是应该跟随自己的心,勇往直前的去追求呢?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主人公做到了。但后来主人公的所想是:即便可以选择,恐怕他也不愿重新回到20岁,人到中年的好处之一就是懂得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从中发现慰藉,正如认清庸俗的本质还能一笑置之。这也许就是作为一名女性,一生中会有很多身份,比如女儿,妻子,母亲。无论你生下来多么的独一无二,最后都只能殊途同归。也许女人这一生就是一开始充满遐想,满心好奇,追求梦想,勇往直前,从欢欣雀跃,到偶尔妥协,再到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来回游离,最后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时,仍以梦幻来了以慰藉。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美妙,灵动而又伤感无奈的情怀,让人欲罢不能。
叁:
JK罗琳在创造那座魔法校园的时候,曾为哈利写下这样一个故事:老校长把哈利父亲的隐身衣交还给了他,而哈利就穿着那身隐身衣穿梭在校园里。这是魔法故事里少有的童趣片段,隐身的哈利就像是第一次来到霍格沃兹,他听到了人们的低声细语,看到了角落里的小秘密,他尝试着去做许多曾经不敢去做的事情。那座魔法校园留给我许多难忘记忆,可唯独这一处让我感到孩子气里的难得快意,比骑扫把,比魁地奇更迷人。
而奥尔加创造出的这个小女孩呢,从第一个房间走到第四十个房间,从五岁到临近死亡,她总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画面,又把这些埋在心底变成独有的可骄傲的秘密,像是在领略着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又或许如她在书末所说,是“另一个女人代替我经历了这段旅程”。她和我记忆里的哈利的故事一样,代表着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许曾经发生,也许从未开始,可梦境的最自由处就在于它可以马不停蹄地从水泡里的小精灵跳到斜靠在床上的美人鱼,可梦境又如同长大后变得内敛的孩子,从她17岁后开始考虑人生和未来,那些随处可见的“爱丽丝式”童话又陡然消退,渐渐地隐在她的自说自话里。
奥尔加·格鲁申生活在苏联最后的动荡期,她的二十岁则正值前苏联的解体,而就是所爱的文艺道路帮助她脱离了那个时代,她写《排队》,将国家的干枯写到了骨子里,她写《苏汉诺夫的生活梦想》,则将历史的枷锁紧紧地背负在身。在几近混乱的莫斯科,奥尔加成功地让情绪被文字掩盖下去,没有让生活影响到创作,更是用创作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写过《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将女性独立当做唯一的目标,而《四十个房间》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主角“我”从四岁半开始就期待着不一样的世界,从祖母那里听来的奇幻故事总会给她想要出去的冲动,而父母扮演的角色则相对沉默,或许是那个时代所限,又或许如女孩的未来一般逐渐归于沉寂。她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家乡,为了诗歌走向远方,却在三十岁后回到常人的生活,为家庭而变得普通。死亡的不期而至使得这位女士感到孤独和遗憾,所以她决定重新启程追逐少年时代的梦境。
其中有一幕,父亲与她聊起生命的意义,他告诉女孩“无论做什么,永远都不要半途而废。”那一刻父亲的脸颊闪着光辉,却又立即消散下去。这是难得是顺心随意说出的话,可父亲不再是过去的男孩,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追求人生,并没有说说这么简单。
——有朋友说,这个故事压抑的情绪挺让人喘不过气,她说那种不断成长后伴着的失去,徒有孤勇却难免憔悴,而从珠子变成了鱼目,更大的关系在于人心染尘。
可我还是觉得本书的感动大过于取舍时候的沮丧,这个“我”和我名叫奥尔加的朋友,在对话的时刻常常处在选择的两端,其实不妨看做是作者的扪心自问。她活得渐渐像一个勇士,从四岁半的漫不经意到17岁的放肆决定,再到23岁的为梦想破釜沉舟,哪怕人过三十后开始被磨平了脾气,可至少那种冲动过的个体回忆真的好过平静的集体沉默。做一个人比特立独行更难的,难道不是我知道我需要什么?而比泯然众人更值得宣扬的,又难道不是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明白现状的缘由?
我们都很爱跟这个世界讲道理,狂风骤雨无算,热情奔波到死,然后看着奥尔加因为照顾孩子而哀悼其放弃了自己的挣扎,看着奥尔加垂垂老矣面露戚容便觉得这个勇士老了,刀钝马乏不堪一击。其实我们都太爱以自己的上帝视角去看待生活了,生活的本质,本就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体,奥尔加列出了四十个房间,对应着人生的四十个阶段的不同抉择,有冲动便会有回头,我们总会对另一条没有选择的路心念其好,可我们忘记了人生一路本就与苦难同行,只要你一直在走,不停地走,无论是飞翔还是落地都不应该被否定。
少女的梦、望着儿子长大娶妻的欣慰、老去后重新燃起心头的火焰,任何的未知都充满意义,比起苦闷的中年时光,故事中的大半都是闪着光的。书名选用40,对西方人而言,这是《圣经》中最常出现的数字,撒旦的试探有四十日;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四十个昼夜;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四十代表着圆满和完整,就像国人记忆里的四十不惑,我们总要用更多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意义,追逐或者放手,都是这个圆满旅程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学着低头,不再那么毫无顾忌地做一件事,也许于这四十个房间里的兜兜转转而言,学会妥协,才是人生本该有的样子。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