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原文1
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旁摹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晶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译文
我专心研究古代的篆书,大概有三十年了,观察前人的篆书遗迹,还是值得称赞的,但可惜的是这篆书缺少点画笔意,仅仅是偏旁部首的模仿刻制罢了。遥想圣贤达人立卦造书的初心本意,是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总结宇宙万物而创造的啊。在天地山川之间,体会到方与圆,静与动的规律;在日月星辰之中,理解到经纬纵横,星辰光耀回转的法则;在云霞草木之间,觉察到云气分散,草木生长蔓延的状态;在人物事迹与风俗,制度之中,领悟到礼乐文德,交际应酬的体制;从须眉宇口鼻之间,明白了喜悦,愤怒,悲痛,舒畅的原因;从虫鱼鸟兽中,洞察弯曲和拉伸,飞跃和跳动的道理;从骨角齿牙中,领悟到摆动拉扯,咀嚼的姿态。然后融汇贯通,内化于心,随手的千变万化,任由心化所展现出来。书法的形成汇集了天,地,人,三才之所能,具备世间万物情景,形状,矛盾变化。
——————————————————————
原文2
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蔡中郎以“豐”同“豊”;李丞相将“束”为“柬”,亦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克复之主,人乐维新之命,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典谟,畴咨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圣朝之鸿烈,法高代之盛事,死无恨矣。
译文
我常常叹息藏在孔子古宅墙壁上的古经文,和晋代汲郡被盗古坟中先朝破旧的竹简文,因为年代的久远,岁月侵蚀,错误的地方,不可以识别地方滋生了很多。蔡中郎曾经把“豐(丰)”和“豊(礼)”作为同一个字,李丞相将“束”当做了“柬”,有的也把“鱼”和“鲁”混为一谈。文字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学习的人就这样错误的相互继承,靡乱的状态一直持续着原来的样子,不曾改变。我每当想到这里,没有一次不是吃不下食物,掩泪流涕,揽着毛笔发出长长的叹息。然而要感恩上苍没有把这种文化消磨殆尽,所以让我有幸得篆籀的主要意旨。大唐皇帝,承天运,及至天下苍生,上天降临能够收复失地的明主,人民乐观接受新的朝代变旧法,行新政的诏命,以淳厚古朴作为追求,以文治昌明为根本,敬顺古代经典文籍,寻访历史事迹,希望书写篆书刻在石碑上,以六经为篆刻内容,将石碑立在宣明政教的地方,作为后世帝王不可磨灭的典制,这碑名为《大唐石经》。可以经历百代千秋后,不受到损坏,仰仗大唐的卓越功业,仿效前朝盛大事迹,死而无憾矣。
——————————————————
原文3
王次仲,秦始皇时制八分,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又王次仲,始皇时载《序仙记》,始皇征不至,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飞而去。又汉世祖有二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甚矜其能,每书辄削其,梁鹄乃益板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 。鹊亦工书,至选部尚书。曹操平荆州,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曹公常悬帐中,及钉壁玩之,谓胜宜官。鹄字孟皇,魏宫题额,皆鹄书。秦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蝌蚪”。
译文
王次仲,秦始皇的时候始创八分书,建初中,用隶书草写作楷法,字方八分,当时都以这种书体为效仿对象。还有一种关于王次仲,萧子良说:灵帝的时候,王次仲变隶书为八分书。这两个人的说法都发生在后汉,然而,两个人所说的帝王却不是一个。另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帝的时期《序仙记》中记载,始皇帝因政务繁忙,三次征召王次仲,他却不来,始皇帝发怒,认为他不恭。于是造囚车押送流放,在路上,王次仲化为一只大鸟,飞出槛外,翻飞远去。然而在汉世祖的时候又有一个王次仲,擅长写隶书,开始为楷法。到灵帝的执政时,灵帝爱好书法,当时也有很多擅长书法的人,而师宜官最是会自夸自己的才能,每当写过的字,都立即用刀削掉字迹,梁鹄于是置板请他饮酒,等师宜官醉的时候,窃取他写字的木板。梁鹄也擅长书法,官至选部尚书。曹操平荆州以后,梁鹄任曹操军假司马,掌管文书工作,以勤习书法为使命,曹操经常把他的书法挂在帐中,又钉在墙壁上细心赏玩,谈到梁鹄的书法,说已经超过了师宜官。梁鹄,字孟皇,曹操魏国的宫殿名字,全部都是梁鹄书写的。秦始皇焚书,把先朝典籍付之一炬,古代的文字也就绝迹了。到汉武帝时候的人们,都已经不再知道有古文的存在,就把古文叫“蝌蚪”。
——————————————————
原文4
《尚书》,汉朝秘藏不得见,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敬侯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敬侯谓觊书其序篆书曰: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李斯书也。汉建初年,曹喜少异于斯,亦善书,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诞以能书,迁补侍中,魏氏宝器题名,皆诞书。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理闲,不如淳也。
译文
《尚书》,是汉朝秘密私藏的典籍,看不到。在魏国开始传古文的人,出自邯郸淳,当时敬侯书写《尚书》后,给邯郸淳看,而邯郸淳却不能识别。敬侯说卫觊书上的序说篆书:秦朝时候李斯,号称擅长篆书,各座山上碑文和铜人的铭文,都是李斯书写的。汉朝建初年间,曹喜稍微不同于李斯,也擅长书法,是邯郸淳的老师,若简略追究其中的妙处,韦诞师法邯郸淳,而不及邯郸淳的妙,韦诞因为擅长书法,升官至侍中,魏氏家族宝贝器物的题名,都是韦诞书写。后又有蔡邕,蔡邕融合李斯、曹喜的笔法,是古今又一新体,然而精致细密,通理达意,不如邯郸淳。
——————————————————
原文5
其序隶书有:上谷王次仲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时,好书多能者,而师宜官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售酒直,计钱足而灭之。梁鹄窃其本,以工书。其序草书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伯度号善作草。复有崔瑗、崔实。二人皆称习杜氏,然字甚多而体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为宝之,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仲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殊不及文舒也。
译文
序中隶书有:上谷郡王次仲的隶书,开始用楷法,到汉灵帝时爱好书法的人多了,但是以师宜官为最好,他的大字一字直径一丈,小字则是方寸间千言,有时候不带钱到酒家那里饮酒,因为在酒家壁上写字,吸引众多参观者饮酒观看,师宜官向酒家说:若要收我酒钱,我便把字铲去。梁鹄窃取师宜官的书法,用来学习。序中有说到草书:汉朝兴盛有了草书,但不知作者姓名。到章帝时,齐相杜伯度(杜度)号称擅长草书。后有崔瑗,崔实。二人都称学习杜度,然而字多,字体瘦,崔氏深得杜度的笔势,而在结字上有小小的疏忽。弘农张伯英(张旭),专长精练草书,而深得巧妙,凡是家中衣服帛布,必然全都书写用。在池边临摹学书,池水全都染成墨色。下笔定为楷书法则,号称“匆匆不暇草书”,方寸的纸张不浪费,到现在世人以为宝贝,韦仲将称他为“草圣”。伯英的弟弟文舒,稍逊于伯英。韦仲将,是伯英的弟子,在世间有名气,他不及文舒出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