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离开浦城已经三个月了,告别了南浦江畔柔情似水的杨柳,告别了城南道旁十里飘香的丹桂,告别了荣华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柏,也告别了在浦城认识的那些真诚可爱的伙伴,只身一人来到南平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我的新征程。其实我很清楚离开这个丹桂之乡只是时间问题,但当收到调动通知时,我还是十分诧异和不舍。走过的街角也许今生再也不会前行,看过的风景或许今世再也无法驻足,遇见的人可能今后再也难以相逢。我之前以为在体制内工作都是一人一岗,守着窗儿,日复一日,从白云苍狗看到了沧海桑田,然后退休养老。可当我身处其中时,我才发现原来体制内的流动性也非常大,在荣华山待了一年多就有十几位领导同事调入调出,好多人还未来得及倾盖而语便已天涯陌路。的确,生命中有些人与我们擦身而过,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要说再见。人生之路蹭蹬蹉跎,好多事情充满着无奈与哀伤,我们以为旅途中会遇见谁,携手前行,到头来才发现只有孤独和迷茫是一路相伴的,每个人其实都在各自流浪。
如张小娴所说:“在未可预知的重逢里,我们以为总会重逢,总会有缘再会,总以为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从没想过每一次挥手道别,都可能是诀别。每一声叹息,都可能是人间最后的一声叹息” 。那天坐车离开,当车子绕着河流一路向南,我才深深体会到“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对青山别路长”所蕴含的惆怅。我很明白我跟那边认识的朋友将会渐行渐远,虽然我非常想珍惜,可时间和空间始终是横亘于生命历程的两只野兽,走出时间的死亡与走出空间的别离轻易便可以将我们撕裂成碎片,无论再怎么拼凑也拼不回原来的样子。的确,想想我们童年时候朝夕相处的玩伴,想想我们上学时候形影不离的同学,到如今有几个还能挂念于心的?这些友人就像年少时穿过的衣裳,不是我们不想穿,而是我们已经不能穿了,当古老的针线被时光剥削得斑驳陆离时,我想它也仅剩怀念意义了。
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相信和期待的东西越来越少,越习惯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什么都只是淡淡的点到为止,对他人都尽量客客气气,对自己也并不甚苛求。“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把儿时轻盈的梦想丢到一边,不得不用双手掂量生活,用双肩扛起责任,用双脚丈量未来。 常言道:“不如意者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于我有锥心刺骨、切肤之疼,对他人往往只是淡然一笑、无关痛痒。也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才是最贴合我们实际的。
人生如茶,大部分时间都在指缝中挑剔揉捻,在寂寞中窒息发酵,在煎熬中翻滚焙干,而冲泡回甘只是那么一瞬间。佛说:“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可我们都是有心人,难免摆脱不了痛苦的袭扰。有时候想想挺可怕的,人的一生短暂几十年,在人世间走过一遭之后,充其量也只存活在少数人的记忆中,但当这少数人也离去后,是不是便荡然无存?人的另一属性,亦即精神属性,对人的本体还是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大抵凡人便“人死如灯灭”;只有极少部分“立功、立德、立言”的伟人、圣人、哲人,才能够做到“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这样一对比,平凡人的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人生命运、天地万物、星河宇宙这些东西是不能深想的,越琢磨越容易陷入虚空的宿命论里头,那么矛盾就摆在这里,作为有思考能力、有灵魂世界的人类,如果不去思考这些精神属性的东西,那跟其他动物有何区别?
人类自从诞生之后从来就没有停止对这些命题的思考,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哲学三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至今仍尚未完全搞懂。而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也尚有无数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就拿人类自身而言,我们可以将人解构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最不了解的还是自己。自诩自由的人类往往最为束缚,自诩平等的人类往往最为压迫,自诩博爱的人类往往最为残忍,人类的文明史往往也是一部野蛮史。不过,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而且终将归于消亡,在这种前提下,人类义无反顾地吃喝拉撒、生存繁衍、探索研究,想想亦是多么的伟大。
有时候仰望天上的星星,不由得会去思考这些星光其实都有着成千上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历史,它们穿梭那么久,也仅仅让我们见上一面,下一秒便消失不见,因为前一秒见到的星光已然不同于后一秒见到的星光了,又也许你见到这个星光的同时,它的母星便已经湮灭不存在了,谁也不知道它们发光发热乃至穿行星际的意义所在,或许只是一种传承、一种宿命罢了。
人生往往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奔波劳累几十年,到头来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儿孙们的一声叫唤和祝福?感觉中国人的一生始终都没有为自己活过,小时候为父母活,长大后为儿女活,老了还得为孙辈活,似乎生存只是为了传宗接代。中国的父母普遍太辛苦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本来应该享享清福,可是现实社会让他们无法闲下来,往往不得不帮忙操持家务、看家带孩,很难真正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干不动了,便陷入了无比的寂寞冷清之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扪心自问,那些有家室的人,陪伴妻儿时间是陪伴父母时间的多少倍?我们能因为子女的身高增长几厘米、成绩提高几名次而欣喜万分,却很少会因为父母双鬓多了几丝白发、眼角多了几条皱纹而心疼不已。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已经相当惊人,就算不是空巢老人,能经常陪在老人身边讲话谈心,逗老人欢喜的家庭想必也少得可怜,大部分老人的身影还是十分孤单的。周杰伦的那句歌词“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也唱出了广大老人们的心声吧。
写到这,我不禁又想起我刚过世不久的外婆。时至今日,我仍觉得我在经历着一场永远都醒不了的噩梦,每次一想到我再也见不到那张慈祥和蔼的面孔时,我的心便隐隐作痛,好像被撕走了一块。以前外公去世的时候我还会拿诸如“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终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的言语来安慰自己,可这一次,我满脑都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这般心酸惨痛的景象。奔丧的那几天,外婆的几个儿女都聚在一块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以忆苦思甜的形式相互抚慰,场面还是蛮温馨的,这时候我便一直在想,要是外婆也在场的话那该多好,我们还可以听到更多尘封的往事,可这一切,已然只剩奢望。
外婆走了之后,有段时间我经常恍恍惚惚。偶尔在梦中遇到她,她还是穿得那么干净体面,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我嘘寒问暖。记得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我梦到她站在老家的门口跟我挥手,像极了小时候我上她家玩耍的画面,也许她是以这种方式向我做最后的道别吧。其实自从外公离世之后,外婆就显得有点寂寞,每次回去看她的时候总是见她一个人对着电视看潮剧,空荡荡的客厅里,她的身影显得特别弱小。人们常说子女越优秀,长大后离父母越远,这句话应验在外婆身上了,舅舅们大多都不在身边,跟她作伴的舅母也时常出门干活,我能想象得出平日里的外婆一个人守在农村老家里该有多么孤单,黄景仁的那幅“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送别画面也不知道在外婆家的门口重演了多少回。外婆这么一走,她的儿女们一个个悲痛欲绝,以后回到老家,想再叫唤一声娘亲,再吃上一口温馨,再听到一声叮咛,也是不能够了。是的,父母在世尚有来处,父母离去只剩归途,当来处渐渐在记忆中模糊,归途也为期不远了。
岁月真的很残忍,好多话还没说出口就只能深藏于心,好多深情还来不及倾注就已然无处安放,如蒋捷的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做了生活的奴隶、时间的傀儡,那些挣扎在梦魇中的孤独无奈却始终萦附于身。就像网上那句话说的:“我对蝉说:他日再见,要待来年。 蝉对我说:他日重逢,要等来生” ,外婆已然成了镌刻于心的鸣蝉,而我于去年12月7日跟她在医院的那声道别,也成了人世间的最后道别。他日若能重逢,我肯定还能记得她,因为死去的人永远不会老去,他们只是在别处生活,穿着我们记忆中的衣裳。只是怕到时候她已认不得我,因为往后的几十年,我亲爱的外婆再也看不到我衰老时的样子了!
上次看到创作歌手朴树唱《送别》时一度崩溃大哭,看到那个片段时我也感性地酸了一下鼻子,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当“晚风吹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的画面毫不犹疑地闯进我的脑海时,我想我们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不会分别?友情、爱情,甚至亲情?皈依佛教、看淡生死的弘一法师仍不能摆脱世间离别困扰,充满哀伤地发出千古一叹“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也着实证明了别离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直盘踞在人世间,让人们读懂了诗和眼泪,也教会了人们学会珍惜。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想到再过半个多月回家过年时见不到我的外婆,我又不禁潸然泪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