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思维之种如何破土 ——关于思维发展的几点迷思

看,思维之种如何破土 ——关于思维发展的几点迷思

作者: hi_5may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8:50 被阅读0次

缘起:

看到ZF老师的教学日记《六七年级思维的跨越点》,大意是六年级的时候,学生满足于现象带来的惊叹,到了七年级,惊叹之外,似乎不足够了,开始探讨内部的、更深的东西.几何课诸多思维过程让有些孩子很是过瘾,有些孩子却明显吃力。

加之最近和几位老师讨论高中阶段思维发展,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六年级对世界的兴趣停留在现象的崭新感受层面上,能够以一种崭新的视野看见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他们就非常满足,被一种强烈的感受与惊喜所冲击着……在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中,少年们似乎发展了一种对于整体世界的一种表面的分离与分析,慢慢开始发展一种往后退的姿态。”(作者注:斜体表示引自教学日记,下同。)

我们先来看一下高中阶段:九年级孩子意识的关注点是what,即各种各样的事实、现象;十年级关注how,即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十一年级关注why,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联;十二年级关注who,即是发现、改变、创造诸多现象、事实的,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期待做一个怎样的人。

前三步层层深入,到第四步又回到我们人类自身,恰恰回应了斯坦纳所言“让孩子在世界中看到人,在人内在、外在看到世界”(《青少年教育》第一讲),而这又落回华德福教育之核心所在,“我”与世界。

高中督导Lisa老师说:“六、七、八年级几乎是一个小的what、how、why、who的循环。”六年级的孩子在大口吸收着各种多彩的现象,来扩充自己的what,同时他们开始唤醒思维的种子,“觉醒的力量逐渐向头部增加,孩子的‘我’开始抓取每样他观察到的东西,变得对细节有意识,并慢慢学着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孩子的发展》,73页)。如此,六年级的孩子对现象有强烈的满足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第一次开始仔细地、有意识地观察周围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是如此,六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让孩子在课堂中与现象直接相遇(Mic主课,高中一期内训)。

那,分离和后退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Mic带我们做的练习:闭上眼睛由同伴带领到某处,静心止念,五分钟后睁开。睁开眼的一瞬间,我与面前的花、叶浑然一体,恰如初生的婴孩,没有边界,混沌一片,脑子里根本没有红色、绿色、花朵、叶子这样的概念,随即,视角在后退,离斥感大量进入“我”与“面前事物”之间的空隙,使之扩大,才慢慢分清楚叶的边缘、花瓣的边缘,借由边界,分辨出“哦,这是叶子,这是花”,随后感知到“我”的存在。现象中的what是如此产生的。

不妨来猜想一下,孩子们从与周围事物浑然一体的状态,后退,使“我”与“事物”之间有力缝隙,此缝隙中涌入大量离斥感。让孩子们第一次真正与事物相遇,“哦,原来是这样的。”

《孩子的发展》在六年级的部分继续写道:孩子目前的危机是出现智性的发展,开始将自己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大概也是孩子开始后退的原因之一了。但是离斥感引发了“后退”,还是“后退”为离斥感创造了空间,如是后者,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后退的产生?我们不得而知,姑且把问题放在这里。

“七年级开学以来,我们学习天文学……不同于六年级的是,这一次‘定睛一看’所带来的喜悦已经不及六年级那么冲击了,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对于后面的为什么,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的兴趣更高了,当经过努力发现或感受到这些之后,他们内在的喜悦与惊叹感会自然流露。”

从描述看出,七年级的孩子开始琢磨比表象更深一层的how——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所以七年级依然会有科学课,但即便和六年级是同一主题,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深度进行教学,呈现更多的细节。此时,化学学科作为诠释“质变”的科目第一次进入课堂,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学科的“量变和物体间相互关系”的探讨。这恰能从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满足了孩子心中对“明了更深层关系”的内在需求。问题是:什么催生了what到how的转变?是内因还是外因?

这两天与Lisa讨论过个体思维的发展,她说:在科学课中,大部分是从现象到现象,他们看到A和B引发C,D和E引发F,想象力和创造力“蠢蠢欲动”:如果A和D一起会怎样?A和E呢?或许,对“how的需求”一手策划了这“蠢蠢欲动”,想象力和创造力推波助澜,于是又有了新的探索。

大量的探索提供了大量的现象,孩子们脑中关系/模式不断积累,日益丰富,形成了一个“关系/模式库”。当看到新的现象时,便能从库中调用所需去解释、内化。在往前一步:有人发现了大量的关系/模式之间似乎有牵连,于是又一番探索,发现了普世的关系/模式——科学发现不外乎这个路子。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这一过程的利器,而华德福教育中幼儿阶段、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意志力和感知力又是发展、实践想象力的利器。

但是确实也看到了另一种现象:六年级观察的星象,到现在已经忘了。在关系/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是教学唤醒了体内沉睡的灵——个体已有,还是勾画了事物间的联系,建立并强化了脑神经回路——从无到有?如果孩子对关系已经理解,那记忆对于“库”里关系/模式的存入、提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学习几何的时候,单纯画美丽的几何图案带来的喜悦已经没有六年级时候那么浓烈的色彩了,惊叹持续的时间也短了许多。对于几何证明的渴望是明显的,然而却内心带着怯懦,感觉像初学步的孩子,经常有孩子丢了思考的线,好像明白前一句话,加上后一句,忽然就要糊涂了。需要用更多生活的例子来帮助才能突破他们的思维点。”

几何的逻辑,恰似给已知的关系/模式排序,由A到B,到C,再到D,这就要求孩子们不仅知道A、B、C、D间有关系,还要准确地知道有什么关系,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逻辑推理,中间还不能跳跃,需要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去。好像对七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是第一次拿着放大镜把“库”里的关系仔仔细细的查看一番,排个前后左右、远近亲疏。可想而知,这对思考的清晰度自然挑战不小。

“情感生命才是我们后期能够回忆起、具有持久品质的思想和心像的实际载体。”所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关系放回现象中,利于孩子们调用已知。

顺便开一下脑洞:

此时,小区的广场上歌声阵阵,主持人问:“唱的好不好,再来一个要不要?”这样的问询估计红遍了大江南北,好,我的问题是:之前听到就过去了,因为媒体、大中小学校演出都是这样的说辞,见多了,习惯了,就近融了——融为一体,哪有你我?直到这次听到,我发现自己投放了意识在“听”上。“我看到了是这样”——what,随即,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最初它是怎样被用到欢庆的场合”——how,“为什么是这句”——why,“谁第一个这样用的”——who……,你看,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藏着一个what到who的循环。从what到who很好的理解现象并使用、优化之。所以不枉我们大费笔墨来勾勒“思维发展”的what。

前几周搜集了一些早期化学科学的资料,古代化学几乎起源于炼金术。炼金术士是怎样一批人?起初,他们一天天过日子,没什么奇怪——近融啊。后来不知道是谁开始对周围为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有了足够的离斥感,于是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江河湖海、草木枯荣、斗转星移——what!惊叹之后,随即开始产生了好奇: how?Why?于是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已知解释世界,顺便朝着服务人类的方向改变世界。

有些人看到了金子很值钱,于是想能不能把破铜烂铁炼成贵金属,来服务人类生活。还有些人想借由长生不老药逃离开他们更为常见的自然现象——生老病死,英国亨利六世、法国查理七世、瑞典查理十二世等对此极为热衷,牛顿也做过大量的炼金术实验。

炼金术的探索几乎发生在世界各地,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波斯、印度及穆斯林文明,从公元前13世纪一直到17世纪。当然“炼石成金”没有成功,但是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借由对炼金术的否定,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新的、更接近真相的认知。(来自搜狗百科、百度百科)

脑洞再大一点:为什么这些不同地域的人不约而同的探索炼金术,是不是“认识世界”就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种萌动,是每个人必然的内在需求?而此时此地恰好应和炼金术的潮流,借由其已知的知识来探索世界,间接使炼金术士队伍不断壮大了?

斯坦纳说:

我们的思维是普世的,只有与个体化的情感和感受有所联系才在每个个别的人中活的个体化的印记。(《自由的哲学》94页,第一段)

借由从普遍的世界存在出发挺进自己的内在思想,去认识那外在于我们自身存有的区域。惟有我们内在的思维超越了我们特殊的存在,并且关联到普遍的世界存在,由此在我们的内在就产生了获取认知的冲动。(95页,一、二段)

外部给予我们感知内容,思维内容实在内部显现的。它最先出现的形式,称之为直觉。直觉和观察是我们认知的来源。”(99页,二段)

由此,是不是可以做如下解读:

从炼金术士到七年级的孩子,都是从自己周围的现象开始,引发好奇——因为普世的思维超越自身,关联到世界,使我们产生了认知的冲动。

通过继续观察得到更多——从现象到现象,不仅仅是科学课堂,生活中我们也在以此方式习得关系/模式,如幼儿会知道,冒着热气的水会烫舌头、夏天热冬天冷……只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些被称为“常识”的关系/模式也逐渐由朴素粗浅到精细深入。

认知扩增的过程中,某个未知因素的作用是孩子生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就像看到的,孩子不满足于what,开始问how、why。

这之前我们的认知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得来的。下一步就不同:当现有累积的关系/模式无法解释时,新现象无从被消化,只好借由了认知的跳跃——假想。问题是:这种跳跃如何产生的?或者如斯坦纳所言,假想是一种暂时无法用已知解释的直觉。

斯坦纳的说法,我们用以太形成想法,头部来支持;用星辰做出判断,手和手臂来支持;用吾得出结论,脚和腿部来支持,人的全部都参与到逻辑之中。(《青少年教育》,33页,二段)人智学告诉我们四肢是体现意志力的主要部位,而思考也是意志活动。心像、判断和结论又是逻辑脱离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对我们理解思维发展又有什么建设性意义?

诸多迷思尚未能解答。

或许“思维发展”这样庞大的problem是需要无数的question来推动,才能一点点理清未知与已知的关系。

就像从外太空一点点接近地球,在这样的思考中,一点点拼凑思维的真相,从朦朦胧胧,到逐渐清晰,我们大概确实离真相更近了,但也恰恰因为更近,也发现了更多未知的细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思维之种如何破土 ——关于思维发展的几点迷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j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