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半径这个概念是在初中数学课上,一个金属材质V形的数学学习工具,在必须的准备中,与米尺、三角尺一同走近我,被收进我每天的书包。陪我一起树立了对数学课的最初朦胧认知。
听起来有点遥远甚至有点陌生了,但之后的很多年,我却因为知道它而让这个具有一般数据属性的东西与我的工作、生活、见识、交友等社交生活有了交集,甚至可以由它演变引深至更加广泛辐射的由半径到圆的既抽象又具体的不空泛。
这些从印象到认知的升华,回忆起来都有它相对应的具体物质和时间延伸。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初时我从家里到县城上学,心里还是很激动了一阵子的,因为我们所在小学当年仅有三名同学考到县城中学,那会儿5公里的距离感就有了,但绝对没有半径的概念,感觉只是属于直线延长,就只是这种直线延长也让我看到了与原先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同学来自整个县城管辖区域,就不是小学时附近几个自然村的邻居家孩子。初中数学有了圆规的概念,也就等于我的半径由不到1公里变为不止5公里了(这是我后来认知到的)。
5年后机缘巧合,我被招进一家地区办轻工厂,一批进厂的又由原来的县划区域扩展到全区13个县的工友圈子,这回把我的视线又拉长了一大圈。这次变迁让我了解了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跨越的改变。
再一次变迁是缘于婚后和老公的两地分居,托他特殊行业照顾家属的福,来了一次地域大跨越,这次,我从地区所在地来到了省城,首次开阔眼界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与操不同语言的人成为了邻居或者朋友。
以后工作变动过几次,但地域仍在原地。
如果单从这些属于物质范畴的变化,单梯走过,可能没有多少感觉,只能简单归结为从A地到B地再到C地,表象看人大了几岁年龄、发多了几许银丝,孩儿从无到有,再从一个到两个,说简单点只是量变,而忽略了真正的质变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用一句话说可能也能勉强说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卓然天成。总结一下:自己在提升,朋友圈也在更新,内心在充实,脑容量也在增加,经历事情多了,心胸也变开阔了,总而言之可以叫做把走过路,读过的书,悦过的人,做过的事,遇到的难都变成自己向外扩充的半径,就划成现在我这样的一个圆,也就是我这半生的轨迹。
期间不可避免的经历了欣喜、兴奋、困难甚至忧伤,如今看来,这些我把它比喻为成长过程中的磨盘效应,只是这磨盘它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自然越挑越重,人生的半径越走越远,自然而然画的圆就越来越向自己的人生轨迹,它真实而又独特,它只属于我自己。
后面要走的路客观规定和主观愿望这个半径必定继续画,人生的圆也一定朝着自己的愿望和努力方向不断延伸,直至到最终的那个闭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