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升学宴高峰期来了,收到请柬,心里就很纠结:虽然多年以前,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关系相处的不错,但已经几年不联系了,以后也不会多联系,猛不丁一张请柬就到了,现在的人情费逐年上涨,低了都出不了手,高了心不爽,这不让人为难吗?
而且我家里从来不做事,只出不进。
好在人情往来这个歪风,在现在这个单位基本刹住了,年节互不走动,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单位里婚丧嫁娶、升学、乔迁等等都不准请客,只限家宴,所以基本上就没什么人情往来了。
只有那些不受单位管束的人还在大肆地大宴宾客,有些人特别喜欢做事,年年事不断,甚至一年几场事,经常让被请的人叫苦不迭。
也有的人只请进,不外出。
一个很久以前的同事罗,家里父母从老家来,她要告之我们,我们只好提着礼品去她家看望;你要不去看望,她就带你家来了,你得买菜买水果零食招待;父母住院也要跟我们说一声,我们只好再买礼品去医院看望;孩子十岁、升学等等,都办宴请我们。
我家孩子考大学那年,罗从5月份开始主动与我失联,好在我也没事找她,失联就失联呗,直到10月份,她估摸着要上大学的孩子们全部入学走了,才联系我,问了一下孩子的情况。何苦呢,我家不从办宴请客,没必要躲我那么长时间,还让我看透了她的小心思。
我们共同的同事朋友李,给父亲办70大寿,专门请了罗,罗没去,也不还人情。
不知道罗欠那么多人情,她沉不沉重,有没有心理负担?
还有一些同学间的好事者,从不考虑双方的现实情况,只管有事就热心地为同学牵线。
大学毕业我都离开家乡二、三十年了,家乡同学的老公意外去世了,我们曾经要好的同学就互传了信息,有同学就专门通知我,搞得我很为难,上人情吧,十多年没联系了,不上人情吧,从前要好的同学相互间一沟通,面子上也下不来啊,只好打去一笔慰问金。
总之现在我还不了的人情,我也基本不接受别人的人情了。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本意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人情消费却日趋演变成为一种赤裸裸的敛财方式,让不少人为“人情”所累。有些人开始怀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到底是“情”还是“债”。
原本正常往来的人情关系变了味,也助长了攀比、炫富等歪风邪气。超负荷的人情消费不仅加重了城乡居民的债务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过去,人情消费只限于婚丧嫁娶,而今,生日、乔迁、升迁、参军、开业等都要大操大办,礼金财物数额越收越大。
“刹歪风、治陋习、树新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多年以来的殷切期盼,与我们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一脉相承。
现在全国多地都在整顿人情消费歪风,虽然任重而道远,民间的风气,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会逐渐摒除恶习,但希望早一日成效,还人们一个清朗、健康、文明的生活大环境,不再为人情所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