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观了两场小争议,在争议背后,或许有什么可以聊聊。
第一件事是一个妹子在微博发了遗书。这个微博被热转并扩散。之后一些肖战粉丝转发称妹子是野人(解,根据粉丝的说法是227以来的肖战黑粉),并称其自杀为活该。这些截图被反肖战的人看到并截图放出。目前以妹子id的超话已经被封,妹子遗书微博热转也没能找到野人相关。
第二件事是某代表提议小学不把英语作为主课,增加素质教育内容。沈逸认为这个有封闭上升通道的嫌疑。有人则在沈逸微博下表示支持英语不作为主课。典型的原因有两个。第一,90%成年人用不到英语,所以从小学也没啥用,还不如留给别的科目。第二,科研也可以用中文做,不需要屈从英语霸权。
其实仔细看看,你会发现争议双方的立场、情绪、逻辑都有很大错位。先说第一件事。这件事中,争议双方关注的是情绪和立场,而非事件本身。对于一个自杀的女孩子,表示惋惜是人类的基本共情。但是情绪和立场在这里影响了部分人的共情。肖战粉丝因为不喜欢妹子的某些方面,所以认为对妹子出言不逊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我今天搜到的,其实肖战粉丝不满之前有人在肖战外公去世时出言不逊。但是他们这么做又何之前他们讨论的人有什么区别。
第二件事因为不涉及情绪的表达所以比较简单。冲突产生是因为双方讨论的不是一件事,且逻辑不同。你会发现沈逸实际上论述的是这个行为(英语不做主课)背后的意味。他的逻辑链条是这个行为是遏制上升通道➡️不支持关闭上升通道➡️不支持这件事。除了表明立场外,更多偏重于上升通道关闭这件事。但是两个支持论点的逻辑呢,论点一的逻辑是,英语不常用➡️那就不学了。他只给出了他的站队原因,并没针对上升通道等讨论。顺便,成年人用不到不等于没用,这里的逻辑也有点儿问题。论点二基本情绪表达,因为国家好国外坏所以不用学英语(我真的找不到他的逻辑线)。同样,这只是立场的表达。
所以人类产生误解,或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喜欢表达,但从里不去思考别人的表达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时,很多表达,都会被情绪裹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