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基本功,不论是新人还是老司机都要经过这一环节。然而需求分析却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时不时容易被伪需求坑,容易被不赚钱的需求拖累。
判断需求的真实性:
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需求,有的需求是真实的,有的会是伪需求。我们首先要对需求的真伪进行筛选。伪需求通常是用户表面上的需求,而非用户的真正痛点。伪需求的问题是,目标用户发现没有任何环节或者流程上会用到这个功能,即使能够用上也会发现付出的成本太大了。
去识别需求的真伪,就需要我们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而不是止步于获得表面需求。举一个例子:用户会说我饿了。细化到不同场景这个表面需求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户是在极度疲劳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的是快点吃完去睡觉或者去赶路,那背后的真实需求可能就是“越快越好吃上东西赶紧去休息”。如果用户是个正在和男友逛街的妹子,可能一句“我饿了”背后的真实需求是“我想要在一个有格调的地方吃饭”。
需求是不是刚需
如何去判断需求是不是刚需?
一句话概括:需求量是否足够大,是否有持续性,不能是一锤子买卖。
具体来说可以从3点来判断:
1、估计目标用户基数、消费能力,意愿预算,行业公开对比。
产品经理要去看目标用户基数是个怎样的水准,用户是否会有持续为这个需求消费的场景,心理承受价位是多少,目前市场是否有同类的竞品,他们的用户情况是怎样,整个行业现状如何。
2、可以提升多少效率,节省多少成本
这一点是说我们解决需求的方案能给目标用户提升多少效率,减少多少成本。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用户不傻,他们不会为一个费时费力的功能区买单。俞军提出一个公式,我认为非常适合解释这一点:
产品价值=(新体验/新效率-旧体验/旧效率)-换用新体验的成本
如果这个需求解决了,但是用户的更换成本太大,使用体验还不如原有的。那么这个需求就很可能不是刚需。因为他没有实际上解决用户的效率问题。创新的本质之一就是“效率”。
3、需求是否有延伸性
第三个重点是要了解需求是否有延伸性。考虑这个需求的背后是不是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也就是这个切入点可以进入更大市场的机会是多少。是否有足够的延伸性。只有这样的需求才可以算是刚需,可以为我们持续带来发展空间。如果一个需求背后没有太多延伸点,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吃亏,毕竟中国比你有钱比你有资源的太多了。
衡量需求的变现能力
需求可以短期变现还是中长期变现?(用户是不是长期持续地愿意为这个提供预算)
同样的需求变现,行业内是否已有人在做?他的做法是否可以借鉴,他的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否会和我们产生正面竞争,如果会,差异化的变现能力在哪里;如果想不到差异化,那么如何通过跟随进行弯道超车?
变现是否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客观分析需求,代入使用场景综合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