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如何是好》的几点感悟

读《如何是好》的几点感悟

作者: 冉啊冉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16:55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学者型官员任彦申的一本小书《如何是好》,整本书由若干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每一篇的篇幅不长,阅读中感觉仿佛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在和你谈心,他没有高谈阔论那些大道理,而是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旁征博引,借古喻今,其中不乏哲学思辨的深刻,却又是通俗平实,娓娓而谈,读来对人颇有思想上的启迪,生活、事业上的教诲。试捡取几方面谈谈感悟。

    一、学会学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句子很熟悉,但是典故出自哪里?读书的时候我对这段做了笔记,还特别查了古文和译文。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励志求学的故事。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因为没文化闹出不少笑话。在孙权的劝导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名学识广博、文武双全的将领。所以说,基础差一点不要紧,只要有求学向上的信念,只要能持之以恒地学习,总会让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当前社会处在剧烈转型期,各种思潮错综复杂,人们的思想渐趋多元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素养,洞察大势、开阔视野、锤炼思维、涵养底蕴?答案只有一个:学会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读书。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说到学习,很多人常常会说,太忙了没时间工作、家务、娱乐,各种事情占用时间,唉,哪里有时间学习?这里就要涉及时间分配的问题。曾经看到有一段话: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活一天就拥有24个小时,你浇灌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长出灿烂的花朵。你每周读一本书,十年就是52本,你就可以涉猎百家。你每天写500个字,十年就是180万字,你就可以著作等身。你每天发呆,十年就成呆萌。你每天狂吃,十年就成胖子。所以,把时间分配在哪里,你最终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起点的人,时间分配的不一样,段时间看不出差距,十年八年下来,在思想水平、学问素养、能力高下上就会形成巨大的落差。

    作为一名高官,任彦申的工作肯定们繁重得多,但是依然坚持学习,他的学习时间是这样挤出来的:

    一是睡前半小时。静下心来翻翻书,或是把一天的活动、见闻梳理一下,总会形成一些零散的想法和心得,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成效。二是每周半天时间,专心读书。  有用的信息、资料、观点、见解要随时记下来。这是必要的思想充电。三是无关紧要的会议时间,也可有效利用这个时候不能“分身”却可以“分心”,可以翻翻工作笔记,回顾梳理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也可以思想上遨游,或许能够收获思路上的灵感,记录下来,适当的时候付诸行动。

    学习的路从来不是坦途,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学习上,必须有一种精神,硬着头皮坚持,咬紧牙关坚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才能有蓦然回首的顿悟。

    在读书上,作者的建议是读书可少而精,有的放矢。并且要把书读活,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而有行,行而有成。也就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谈兵要不得,学习最终要转化为指引人生、指导实践的积极力量。

    二、任劳还需任怨

    “任劳任怨”这个词常常用到。但如果细想起来,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既任劳又任怨的,往往“任劳”不是问题,但是否能够“任怨”就不一定了。工作中与服务对象接触时不但要积极主动,做到任劳,还要能够任怨,先要修“忍功”,我认为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做事很难,做好事情更难,做了事,要大家都说好,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有利没有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就如改革开放政策,应该说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总会有人对改革说三道四,回忆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免费住房、国家包毕业生工作分配等等好处,民风淳朴,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等等。

    所以说,任何一项善政,都不可能立竿见影地为所有人带来同样的好处,总会有人先得到好处,有人后得到好处,有人得到的好处多,有人得到的好处少,还有的人暂时的不到好处。改革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受益了,没富起来的人呢?于是便产生了种种不满意、不平衡、不满足的声音。

    社会上除了少数先进分子外,多数人更看重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让他们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大众永远是近期利益的压力集团。作为改革者,必须有一种不畏风险、不怕挨骂、迎难而进的精神。如果屈服于眼前利益的压力,改革将寸步难行。如果等到没人反对了,意见一致了才去改革,就等于放弃改革。

    想起民间有一首诗: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真是各有所求,连老天作什么天都很为难,何况作人呢!

    所以做事情,受人埋怨,是难免的。能够辩证地看待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知道要做事必定是充满荆棘、充满坎坷、充满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怀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豁达,培养宏大的气量、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任劳,又能任怨,不怕议论,不怕批评,不怕挨骂,学会在骂声中前进,在骂声中成长。理性对待批评、骂声,不能因为做了好事反受指责而放弃做好事,而应继续做更多的好事来缓解不满的声音。

    三、常怀敬畏之心

    作为一名高级官员,任彦申也坦言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觉,丝毫不敢懈怠,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前面还有四个字:“战战兢兢”。我理解,这就是一种敬畏之心。

    敬畏,是对权威力量和崇高事物持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心理,是为人处事应有的一种清醒和自觉,也是安身立命必备的一种警戒线和安全阀。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西方谚语: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联想起那些一个一个接连倒下去的“前腐后继”的贪官污吏,是不是为了难填的欲望之壑,失去了敬畏之心,无所顾忌,毫无底线,从而走向了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需要敬畏的有很多:要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敬畏圣贤、敬畏生命、敬畏法律......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就会自觉用法规制度约束自己,对于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有了敬畏之心,就会严于律己,谨慎从事,不会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可以说,常怀敬畏之心,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是成事的基本素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如何是好》的几点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r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