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仅是个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和概念。
很多管理过程出问题,就是因为事先对于目标并没有很清晰,特别是在制定目标和执行目标这两个工作,分散在两个,或者多个完全不同的人来完成的时候,事后的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前对于工作目标,大家没有共识。甚至,不仅没有共识,连“他识”都没有。也就是说,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可控制的系统。
涉及到多个人之间认知关系的情况,我将之分为三种:
1、双方对于一件事认知上完全没有交集;
2、双方有一定的交集,但交集的部分比较少,更多的地方看法不同,这时,两者就不能算是有共识。这种情况在组织中非常多见,我觉得没有共识没关系,但一定要有“他识”,就是你要知道对方是怎样想的;
3、大家看法相同的地方比较多,这就算是有共识。
目标不明确,即使有了结果,也没有办法根据前面所谓的目标和结果对照的模式,来进行反馈管理。没有数字,就没有管理;没有计划,就没有控制。
在管理思想中,计划和控制,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在某种意义上,管理学家们认为,没有计划,其实就没有控制。而计划,最后就体现在目标的设定上。所以,在西方的大型公司里面,计划和目标就是法律。如果没有了计划和目标,一切组织的逻辑,就都丧失了。
控制中的第二个概念,就是“业绩衡量”。
控制中的第三个概念,是“偏差”,包括偏差的比较、分析、矫正与管理。当一个结果出现之后,控制的含义,就是把这个结果和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然后看看偏差有多大。对于多数情况来说,没有偏差,一般就不会想着采取行动了。
管理者在接受偏差的时候,更重要的控制力,就是能够预判偏差会引发出什么。比如,会不会在下一个阶段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如果是,这就是一种隐性的危机,一种可能存在失控风险的境况。
人们本能上会存在一种自我辩护的倾向。很多人遇到事情,下意识的反应不是考虑自己的行动是不是合适、恰当,而是首先会考虑外部的原因,并进而去思考目标是不是确定得合适。
1.很多管理过程出问题,就是因为在制定目标和执行目标这两个工作,由多个完全不同的人来完成,事后的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前对于工作目标,大家没有共识。
2.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等等管理工具,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衡量业绩,知道我们目前是不是在朝着预定方向前进,走了多远,离目标还差多远。
3.管理者在接受偏差的时候,更重要的控制力,就是能够预判偏差会引发出什么,会不会在下一个阶段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