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根本没办法做好
想想都很难,基本没法开始
我知道那样很好,可是太难了,我做不到
总能听到这样的感叹,因为难,做不好或者不做都是极其正常的。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是:
原因:难
结果:做不好
原因:难
结果:干脆不做了
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难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就像一个人饿了(原因),找吃的,发现大半夜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于是放弃找吃的(结果)。他们的因果实际上是这样的:
原因:困
中间:想睡觉
结果:还有一篇论文,明天8:00就要交(难以睡觉),不睡觉继续写论文
原因:想减肥
中间:饿了两天肚子
结果:实在饿的没辙(难以继续),放弃减肥
原因:想做某事
中间:做了一点点
结果:发现不行(难以继续),于是不做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并不是原因,而是做某事后的结果。做了,发现难,不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5f69cbc5ced19010.png)
然而,对于少部分真正将难作为原因的人,难本身就是他们做事的原因,就是因为难,所有才要做不是吗?
多年前,一位知名的主持人采访村上春树,问:如果有一天您不想跑步了怎么办?村上春树回答:不想跑步不正是我要出去跑步的原因吗?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
原因:不想跑步
中间:遇到挑战,更加激发了我战胜它的斗志
结果:继续出去跑步
进入一家公司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是这个部门里面最厉害的人,因为这样,才会在公司有更难的可取代性。而那些将难当做原因的人,他们会选择整个部门都是比自己厉害的人一起战斗,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强。
原因:你即将进入的部门,同事都是公司最厉害的,要想出类拔萃,只能说很艰难
中间:只有在最优秀的队伍中,才能刺激自身最大的潜能
结果:高兴接受挑战
原因:要继续做下去很难
中间:就因为这种难,才让做出来的事情更美好
结果:继续
因此,不是因为做了,发现难就不做了,而是难本身就是要做的更好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6cca4ac36080fc87.png)
这就是因果混淆带来的第一个问题:看不到真实的原因 。
很多人都说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来才会更有激情(成功的人也是这样建议的)。他们心里想的是:
原因:找到喜欢的事情
结果:我就能激情,长久,坚持,忍耐的干下去
于是一直在寻找喜欢的事情上踌躇,纠结,犹豫,挣扎…..如果什么事情做不好,那是因为我并不喜欢。没有发挥到极致,是因为最佳水平只能匹配我最喜欢的事情。
但实际上,对于所有成功的人来说,喜欢的事情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他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拿到了这件事情给予的积极反馈,于是刺激他们继续投入,继续反馈。最终,这件事情变成了他们喜欢的事情。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忘记了初始的过程,他们的实际循环是:
原因:开始做某事
中间:或得到父母鼓励,或得到亲友赞许,或获得某种奖项,或赢得某种认可
结果:继续投入某事
结果:继续获得鼓励,赞许,奖项,认可
结果/原因: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结果:一直激情,长久,坚持,忍耐的干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ad243ff060cc684e.png)
同样,想尽一切办法要将自己小孩送进最好的学校,父母认为好的学校是出好成绩的原因。却不知道好的学校恰恰是学习成绩好通过考试面试等各种竞争胜出的结果。
在公司里面,老板不遗余力喊着创新,他们认为创新是不被淘汰的原因,只有时刻创新,才能不被竞争对手压垮。但实际上创新是差异化管理的结果,是各种机制干预相关部门后得出的结果。它不是原因,不是喊了,就能凭空被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看不到真实原因的情况下,因果混淆紧接着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即使完全照搬成功的别人,也会死的很惨 。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74d6be4f5714786f.png)
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学习成功人士喝红酒。追星的人想要更潮或者更时尚,学习他们偶像的奇装异服。他们将喝红酒变成提升生活品味的原因,将穿着异类变成提升时尚的原因。却不知道对于成功人士,这些明星偶像,喝红酒,穿奇装异服是他们成功以后的结果。
就像有些人脾气大,你告诉他要收敛自己的脾气。他们会反驳乔布斯脾气大,柳传志很凶,董明珠一直骂下属。他们将乔布斯的脾气大当成能成功的原因,却不知乔布斯在创业之初也要低声下气,一家一家敲门推销。这些脾气都是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以后获得的特权,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马云学太极,到处演讲,化妆唱歌拍电影,你也去学习,觉得成功人士都这么干。不是,那是他们成功以后的结果,而不是能成功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3e74395b5ff1c2c7.png)
远在太平洋西岸,有一个群岛国家瓦努阿图。学者发现他们在特定的日子,土著们扛起竹竿,在身上用涂料画上USA字样,戴上用木头制作的奇怪眼睛,列队一圈一圈的行走,以此祈求神明能赐予他们食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44957ceb30726ae9.png)
显然很滑稽,同样的精力拿去打猎或者出海打渔,收获还会更多。
学者深入了解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二战时期,美军打太平洋战争,就在群岛驻扎,他们不用打猎,也不捕鱼,只用每天扛着长枪列队巡逻,就有源源不断的橘子罐头等食物从海上运过来。后来战争结束,美军撤军。瓦努阿图的土著也捡起这些行为,祈求源源不断的食物从天而降。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d922ef2f2c591545.png)
这些土著将列队巡逻当成了有食物到来的原因,却不知美军的列队巡逻是战争的结果。
7&Eleven日本创始人铃木敏文,曾在经济不景气时推出所有连锁店内商品,降价5%,整个营业额提升了一倍。结果很多人争相效仿,却发现降价10%都无人问津,各个商场,连锁因为竞争,给更大幅度的降价,最终把企业拖入泥沼。
可为什么7&Eleven的5%降价会取得如此好的结果?
2012年日本经济不景气,自民党重新上台,民众对新政府充满希望,信心指数上升,大多数人都认为民众消费会提高。铃木敏文让他的团队保持警惕,因为经济不会一下子从衰退中复苏。很快新政府就要求,将日本从1989年导入的3%消费税提高到5%。
铃木敏文认真分析了消费者心理,提出7-Eleven所有连锁店内消费,都免除5%的消费税。牢牢抓住消费者十分在意的消费税,妥妥拉动消费。
铃木敏文做出5个点降价的决定,是充分分析国内形势和消费者心理的结果。而大多数人直接降价,是将其作为原因,想要刺激消费者消费更多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c6e91c0fb33217b3.png)
为什么人总是会因果混淆而不去找到真正的原因?
众所周知,占我们体重2%的大脑却要消耗高达20%的身体能量。人类大脑自进化以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生命延续而不是寻找真相。任何时候,某一个理由能更快,更好的说服自己,那就是真相。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77df6cdd4d8775b4.png)
前百度副总裁李叫兽说过一个例子:一个物体在40米距离外以10米每秒的速度向我们脸部靠近,大脑就会在直觉上判断2秒内物体就要到了,所以赶紧伸手抱头,其实真实的时间是4秒。
他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大脑的直观判断并不是真相(4秒),而是比真相更快的感觉(2秒)。因为这样虽然远离了真相,但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加快了反应的速度)。
大脑需要合理化,而不是理性化。大脑对真正的原因毫不在意。
那么该怎么破?
无论怎样的因果事件,只要给自己多几秒的时间(将大脑从直觉反应的2秒,切换到寻找真相的4秒),预判因果行动并反驳行动结果,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真相。
很多人喜欢说男人四十一枝花,他们大多认为男人四十是原因,到了那个时候魅力自然来了。实际上,男人四十是各种努力叠加到这个阶段,最终获得某种成功,成为一枝花。
这时候你需要做的仅仅是问问自己,我到了四十岁,真的会是一枝花吗?显然,极大可能是一位中年油腻肚大叔叔(预判结果)。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反驳行动结果)?可能从20岁就要开始努力,或者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这样四十的时候才能成为一枝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8398/970cd44b84d11194.png)
求知和进步同样如此,很多人说我就是没有一点点上进心,要不然我就会看书,想问题,然后进步。他们认为求知心,上进心是原因。
这时候需要做的仅仅是问问自己,如果我此刻有求知心,真的会停止打游戏去看书吗?可能也不会,毕竟这个游戏我等了好久才凑够朋友一起打。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可能我成了部门主管,就不得不了解更多比下级多的知识,这样会促进我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的问题。求知是进步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别人降价5%都能提高一倍的销量,那我降价10%不是能提高两倍的销量吗?问问自己,降价20%是不是能提高四倍的销量?显然不是。那要怎么做?看看别人降价5%,怎么就提高一倍销量了?
很多问题,仅仅多给自己2秒,答案会完全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