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千块”

“五千块”

作者: 易郁生 | 来源:发表于2024-12-08 15:37 被阅读0次

    冬日的清晨,击碎我沉睡意志的一定是身躯辗转时趁隙侵袭的冷风。“嗖嗖”一个激灵,两条粗壮的大腿不禁蹬的笔直在被窝里上下蹿动,被分泌物糊住的双眼试探着微微睁开,猛然间尿意蹿升,挣扎五分钟后终于鼓足勇气掀开贮存一夜体温的被子,疾速跑到卫生间……便再也睡不熟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也许我从未真正意义上感受过真真正正的冬天——那种奇寒彻骨、琼脂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幻巍峨。

    我惧怕奇寒带给我骨骼的震颤,我却享受绝冷赋予我精神的享受。因为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烈火与骤冷的淬炼,忍受肉体最大程度的疼痛极限,才能在万念俱灰的某一刻灵光乍现、灵台澄明,超然于物外,不执着于相。

    近来正在抄录《金刚经》,按照佛教的教义,虔诚抄经或口颂佛号是有大功德的。但平心而论,我抄写无数经卷非但无功,也许还有“诽佛”“谤佛”的“罪过”。因为我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始终以客观理性的批判现实主义视角阅读佛经,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进行赏析品评,这对广大的佛教徒而言,不正是“外道”的一种表现吗?

    随手翻阅佛经,你会发现其文字形式,内容内涵大都千篇一律。正文大多“久远劫前”开始,何为“久远劫前”?其实就是给不了一个具体的历史背景,然后“世尊在……说法”,其中的地点、国名,我一直怀疑有许许多多都为杜撰,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地方。然后就是某某“尊者”提问,一问一答的模式开启,和《论语》有些许相似。

    但和《论语》不同的是,孔子的回答往往直面学生的问题解惑,而“世尊”的回答则喜欢用许许多多晦涩难懂的譬喻来显示高深莫测的神秘,而我所理解的譬喻应该是化抽象为具体,使人简单明了,豁然开朗,所谓“晦涩难懂”也就是“并不恰当和高明”的婉词。

    但我仍然不会否认,佛经里某一些句子,尤其是深受“三教合一”影响后的禅宗理论,已经逐步“本土化”。晋以后的一些君王、士大夫等贵族阶级好笃佛教,文人墨客在翻译、解读佛经上有许多心思灵巧,自然而然让原本粗制滥造、教义冲突、逻辑不周的“天竺佛经”蜕变为“中文佛经”,滋其文学性和观赏性。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但不可否认,这两个句子极具哲学之美。

    客观而论,凡是物体都有其外观,但主观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譬如你手里攥着一瓶矿泉水,在你口渴时你看到的是一瓶水,但在环卫工人的注视下,也许它更是一个亟待需要被回收的废品。在喜欢用“生活小妙招”的居家妇女眼里,也许它又是一个可以用来制造诸如简易浇花器具的原材料。在商人眼里它又是商品、财富、利润……

    所以实相非“相”,你所认为的“美”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丑”;你所判定的“雅”或许就是别人定义的“俗”。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似也说得通了。

    某时某刻,我甚至狂妄的认为,人的灵窍一旦通了,就会窥测到人世间一切的哲学,其如并非要读完天底下所有的书才能明白世间一切的道理一样,无论其标榜得如何不可捉摸,神秘莫测,其实都是某一个人以极其主观的看法去认知周围乃至世界的一切罢了!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一个再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自己的片面。”

    但深入研究这样伟大灵魂的“片面”,他们大都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思维的跨越度和前瞻性确实不能为普罗大众所企及,所以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活在伟人的“片面”里。

    孔子死后,我们不就是在他的思想下又生活了近两千年吗?且这种思想统治下的生活一直在方方面面生生不息接续着,长时间起着无法替代的稳固作用。某些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中国人深植于心的“根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不可遏制的得到一些解放,封建制度在明清时期虽然已经达到鼎盛,但不可避免的就要接受历史规律的洗礼——盛极而衰。但像“程朱理学”这种“存天理,去人欲”的“非人之学”,道貌岸然。已经有人开始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理即人欲”的“爱人思想”,即“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人应该正视自己的欲望,需要克制、规范的是手段,而非欲望本身。就好比饿了就吃,渴了就饮,但是极度饥渴的情况下暴饮暴食就容易一命呜呼,合理满足欲望是既能够生存又能够产生愉悦的条件。

    我是一个很大程度愿意为别人满足合理愿望的人,但仅限于围绕在我生命历程中,至少有过一段共同回忆的人。

    我的经济条件无论好与坏的时候,我从来不吝惜物质的付出与给予。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本质上讲我的这种慷慨潇洒应该是更加巨大化,辐射的面更加宽广。唯一不同的是,我在物质输出的过程中已经将其转化为“情感”,情感的投递必须要有相应的接收方,需要知根知底,更为精准的投递能量。

    松是我高一第一学期的同学,高中三年的校友。有一段时间我不想上下午的自习课,于是约了松一起去参加体能训练,假装自己是“体育生”,当然,从来不喜欢体能训练的我并没有坚持多久。

    我唯一清楚记得我和松在学校的往事,就是他已经分班分到隔壁班。一天下午,离体训还有整一节课时间,松应该是下午上课睡懵了,不知道怎么又猛地一下惊醒,然后抽风似的从自己教室冲出来直奔我的班级,一脚踹开大门,“浩哥,走,体训……”

    把站在讲台正在讲课的老师、我以及全班同学惊掉了下巴,然后独留他在逐渐清醒中凌乱,悻悻而退。我一直在想,他会以什么样的理由和状态重回他的教室呢?

    体训夭折后,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尤其是后来年级递增,我们的楼层变化,他在最后一年又选择做了美术生,我们的交集又更少了。整个大学期间我的印象中我们基本没有任何来往和沟通,直到我工作后,有一天他突然联系我,然后骑着他那拉风的摩托车来到重庆找我,我们在满多利茶餐厅相聚了。

    阔别多年,松的身材发福得我不敢相认,你很难想象当年一个瘦骨嶙峋、弱不禁风模样的同学,匆匆一别后,再见竟是如此虎背熊腰,躯圆膀宽。

    落座后寒暄了几句,松说:“浩哥,你现在过得好好……”

    是啊,我虽是一个个性鲜明,洒脱不羁之辈,但做起事来又是一个酷爱认真专注之人。我自参加工作第一天,校领导安排老师们按照自己的学科分析近三年来的高考试卷,我匍匐桌案,洋洋洒洒,落笔千言,三套试卷每一个大小题目写满了客观分析和主观见解,这次分析工作中毫无疑问我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拔得头筹,又快又好,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工作第一天就被校领导赏识。

    继而备课教案又因为字迹美观而被还不曾认识的教务主任拿着教案本询着我的名字而来,直到我略有些羞涩的举手示意“是我”,我至今记得主任那句艺术成分比“三四层楼”还高的赞美之词:“喻老师,你的字不仅好看,点撇横捺之间更显骨气!”

    看着她不像故意吹捧也无需故意溢美的神情体态,“你的字有骨气!”这大概是我目前为止听到过最入我耳最得我心的赞誉。

    一个学期结束,我又获得校区“学生进步率前三奖”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化学老师,进步率相差微乎其微,我很少有为“第二”去骄傲过,因为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稳争“第一”,但是这次“第二”尤其值得我津津乐道的是,在我之前,“学生进步率前三”从来没有文科,更没有语文,所以我是那一届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以至于校长胡女士在那一届的全校教职工团建活动中,当着几百个人点着我的名字毫不吝啬表扬起来……松说我过得很好,从工作的角度,的确算是这样。

    虽然多年未见,在学校的时候也不见得是属于最情投意合,有着共同理想追求的一类人。但是一个人能够和另一个人相处不厌的原因,肯定是彼此都了解对方人格的底色。有了这干净明朗的底色,人的情感会随着时间和交往二次发育。

    我见过无数自踏入社会以来,互联网上营造自己一副赚的“盆满钵满”的老同学,开着不错的车,穿着体面的衣服,说着不知深浅的大话……但是联系上后,还没有让人啧啧称羡两天,就会以各种理由找你借钱,关键是那么大个“总”居然问人借几百块钱,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松和我见面第一天,他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掩饰,而是坦言被我充实的生活以及拼搏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在自己工作生活遇到瓶颈和意志消沉的当下,他很想得到一些关于生活的建议和经验教训。

    我被这份真诚感动,也被他深陷泥沼而渴望光明的劲头感染,我坦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的生存规则,我并没有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更没有指明方向的能力,但是可以做的是以一个故人的身份给你谈谈我对自己工作的定义和要求,其实很简单,说来说去无非十个字高度概括——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我相信干任何工作,领悟了,掌握了这十个字的精微奥义,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成功未必,但脚踏实地好好过上安稳的生活绝对不成问题。

    其次有空多读读书,不管什么书,读就完了。任何时候尽可能不要荒废掉自己已会的某一个可能得到赏识,能够帮助他人且还可以变现技能。恰好他会广告设计,后来为我个人以及“老友记”组织制作请柬、标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他没有固定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维系了个人的基本生活。

    后来我们渐渐联系多了,我回到老家呼朋引伴也经常叫上松,久而久之受我的影响,“老友记”这个圈子自然而然于松熟络了起来,即便我不在,阿伟有一些聚会也会邀请松参加。

    这样欢乐气氛的聚会不知有过多少,直到某一天,松酒酣意醉高兴地说:“吃了你们‘老友记‘那么多饭,我今年年底结婚请大家耍一下!”

    此话一出,其实我心中一凛。松结婚我是自然要去,不管是出于情谊还是礼数,无可推辞。但是当天晚上在座诸友,平时松于他们也并无实质性的“走动”,更无旧义可言,仅仅是这群兄弟因为我的缘故,才认识结交了一位新朋友,且从来都是这群人单向在请客,松这突如其来的结婚邀请,委实有些突兀。我注意到气氛的微妙尴尬,瞬间岔开话题,左右言他。

    事后,隔了一两日我打电话给松,我问:“松,你大婚准备请‘老友记‘哪些?”松想了想,结结巴巴说了一堆名字。我还没有说话,松似乎有点明白我的意思,连忙解释:“浩哥,我吃了你们‘老友记‘那么多饭,这次想趁着结婚回请大家,而且我会通知大家不要送礼……”

    我摇摇头,旋即打断松的发言,语重心长言道:“我完全理解你的一番心意,你是诚心诚意想回请大家,增补情义。但是你要知道结婚这类邀请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未必都是热情,不满足条件的盲目相邀甚至还会被人视作不礼貌,不懂规矩的表现,沦为笑柄。结婚典礼的来者必须要是沾亲带故,要是礼尚往来之人,以家庭或以个人为单位,显然你刚刚说的这一连串名字都不在这些条件范围之内。你刚刚说不要求送礼,你好意思喊他们好意思空手?换位思考我邀请你参加我结婚典礼,并嘱咐你不送礼来,你会厚着脸皮真的这样空着手来喝喜酒吗?”

    松显然被我的一番诘问问的哑口无言,松愣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问道:“浩哥,那……那该如何是好?”

    其实我并没有嗔怪的意思,两边都是我的兄弟。我的“老友记”大家庭都是我这样一个接着一个互相介绍认识最后水到渠成成为生死莫逆,但期间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是相互的。我反问他的这些问题时已经是想到解决方案而问,这就叫有效提问。

    “据我所知,截止目前今年还有凡哥、阿伟在你结婚之前满三十,不管他们邀请你与否,你都主动送个礼。其次,要刻意记一记他们的生日,关注其重大事件。另外在你结婚之前务必组织一场饭局,提前邀请一下你结婚之时准备列席的诸君,表明你的诚意,释放你的友善,阐明你想融入大家的夙愿……”

    松恍然大悟,他认真听取了我的建议,并在吕凡三十生日当天从老家赶到重庆出席,并在积极策划宴请事宜,这样让被邀之人感受到无比的重视,有一说一,站在为人处世的视角这样请人家来人家才能心甘情愿。

    松在我三十岁生日那天轮流发言过程中,颇为动情的说自己不如在座的各位事业有成。我私下告诉他,以后千万不要再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儿,如果你懒、你堕、你不思进取以至于落得清贫,没有人瞧得起你。如果你拼搏、奋发,即便是闯荡的过程中撞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你在我心中也是响当当的汉子,人中的豪杰。

    人不宜妄自菲薄,要交诤友,听逆耳忠言,发愤图强。松前段时间身体微恙,做了一个小手术,终于向我开口借钱,并说老婆已经怀孕,结完婚后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去江苏那边做事,撑起这个家。

    今年的经济颓靡,自上而下,但我丝毫没有犹豫,微信给松转了五千元。五千元不多,只是我两件外套的钱;五千元不少,它是一种情分,一种支持,一种鼓励。我说明年你一定还我就行,以后尽可能永远不要找人借钱,男人大多数时候宁愿没有也不要借钱度日,只要自己还有一双健全的手,降低欲望奋力一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量变引起质变,总有一天自己会完成自己人生的脱胎换骨。

    我记得我的母亲曾讲过一段关于“五千块”的小故事:

    “十几年前,开一个麻辣烫铺子只要两万多块。我和你爸爸谈下一个门市,还差五千块钱,你爸爸打电话给你陈国栋表叔,那边答应了你爸爸借五千块钱。当时我们这帮人还不太会银行转账,我坐火车到苏州一路问到陈国栋表叔门市,刚刚到,你石桂英表叔娘看到我来了连忙说‘哎呀,你来晚了,我昨天晚上把那五千块钱借出去了……‘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你不借就不借,现在本来差钱就十分困难,现在那么远跑过来甚至路都找不到,显然是担心我和你爸爸以后还不起那五千块钱……”

    “我一路走一路哭,还是陈国栋表叔的侄女陈光贤给我打电话说‘表叔娘,你不要伤心,我这里还有几千块钱公款,你先拿去开业……‘如果不是这几千块钱,那个门市就接不下来,开业当天生意异常火爆,我和你爸爸脚都站痛了,晚上下班脱了鞋发现脚趾都磨破皮了,后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那个店成了整个江苏那一批做麻辣烫生意最好的店。所以无论后面谁怎么说陈光贤如何,我还是永远要感谢她!”

    锦上添花不是美,雪中送炭方是真。从古至今世态炎凉总结出来的经典哲理总是有一种不可亵渎的权威,指引着每一个绝地抗争的不屈者。为人处世没有人可以尽善尽美,但是一定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时学,意识到自己的短处时要改,没有人永远可以处在优势,优势劣势之间的转换往往是一个人性格、细节决定的,我们应该具备处变不惊的魄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年轻的岁月里拼命创造……

    我始终相信松刻在骨子里的底色,我的同窗我的友人,我希望你获得我母亲当年那样的运气和永不言败的志气,男人的第二次力挽狂澜也许正是即将成为父亲那一刻,“一肩担尽万古愁”。

    松,吾友,男人三十,退无可退。生活就是一条道走到黑,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的开端……

    记录点滴生活,阐明利弊得失,

    厘清是非恩怨,拥抱过往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千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yg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