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名句赏析很快就赏析完了。
也没去统计,约写了10篇左右的赏析文章吧。真心话就是现在看到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论调后,下意识地有点“免疫”了。
儒家理论,或者说古代的仁人志士,如果这些名句能够真正代表这些人的立场的话,我觉得这些理论太过理想化,注定只能是万千人中的一二。
这些名句中充满理想主义,大有宗教修行的意味。以我而论,从小接触儒家书籍,骨子里紧守做个好人的理念,不骂账、不打架,不抽烟、不喝酒,不闹事,对规则有莫名的害怕,情商不高,不爱应酬,不擅长迎来送往,厌恶虚伪,不说大话,斗争意识不强,斗争手段缺乏……
这般如我,尚且觉得《旧五代史》等中的论调理想化,我不知道还需要具备怎样资质的人能够做到无欺无诈、听取逆耳忠言、干事如履薄冰、为公废寝忘食等等。
据我现实所遇,上到领导同事、下到好友亲朋等等,谁会这般修身修心呢?大家都在“争”——努力找机会获得利益才是生活的主题。而二十五史中的“名句”核心却是一个“仁”字。
这些所谓的“名言”及其内涵,是历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真正在梗着脖子践行?还是当时著史者的理想化表达?亦或是当代摘选史籍名言者的个人价值偏好?
一部部历史书籍的名句赏析,没能让我的思想境界有更大的提高,越读反倒越觉得不可能,对其现实性产生了怀疑。
这般读书,大抵是枉费了编者的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