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在乞讨。在他身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经过,问老人有什么收获,老人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诗人于心不忍,悄悄拿起笔在牌子上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晚上,诗人又经过此地,询问情况。老人说:“是啊,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了很多。”
为什么前后相差这么大?
因为“同理心”。
诗人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到了老人的需求。又从路人的角度,把老人的需求翻译给了路人。
开始的“我什么都看不见”,是老人以自己视角描述看不见的事实。修改后的“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站在路人的视角,看到本该万紫千红的春天,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路人愿意施以援手。
所以,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可以给什么。
比如,很多父母倾其所能给孩子他们认为最好的,而孩子并不“领情”。因为父母想的是,我能给你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有句话特别好,“爱的表达方式比爱本身更重要”。给对方他需要的,远比给对方你认为对的、好的更重要。
前提是,你要有同理心。
坚持日更第316/4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