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先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去死”电影开始的,不同好莱坞大片,这种叙述性故事类型节奏相对较慢,情节也并不跌宕起伏,我是用1.5倍速看完的,电影结束虽知大概故事内容,但对人物刻画,事件冲突理解并不深刻。
直到有一天翻阅了这本瑞典作家的小说,才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感受到故事表达结构的巧妙,更加感受到这部作品原来是那么妙趣横生,把日常的一些细节通过一些心理活动和小动作,微表情把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并可以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各种感受:想念,悲伤,快乐和气愤......, 让我开始喜欢上了欧维这个小老头,更喜欢上了这个作者。
有些影视作品是可以通过特效来放大和渲染文字内容,但有些作品是完全无法通过画面来展现的,只可以通过文字来触达心灵。因为这个原因,我又接着读了巴克曼的另外一部作品“清单人生”。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清单人生”两部作品,前个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小老头,后部作品主人公则是一个老太太,前者是想死,后者是怕死,虽然两个主人公各有不同的人生履历,但都有各自的心里创伤,都不想被改变,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作家巧妙的为主人公和周围人群安排了一系列的点点琐事,一步步的治愈了主人公的伤痛,让他们开启了新的人生。
读完“清单人生”之初,主人公布里特·玛丽的故事,让我首先想到了前几年特别火的一部都市剧“我的前半生”,和马伊琍饰演的女主人公遭遇很像。只是年纪不同,都是因为遭遇婚姻变故,人生开始崩塌,且无一技傍身,更不知与人如何相处,但还被迫需要面对未来种种艰辛的局面,且都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完成了自我脱变,并收获了另一份情感,从而活出了自我,找到了属于人生方向的指南针,并一往直前。
好了,我们回到这部作品上来,简单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温暖治愈人生的故事。
当你面对生活,心存变化的渴望,但又缺乏勇气和冒险精神,不敢尝试,患得患失,害怕主动失去,周而复始的在追求改变和保持现状间徘徊的时候,我觉得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个故事可以给你勇气,给你力量,告诉你改变并不可拍,只要你愿意,就该付出行动,就该义无反顾的迈出这第一步。
故事的主人公是63岁的老太太布里特·玛丽,从小就不受父母的宠爱,无论她表现的多乖巧聪敏,父母却只是一味的偏爱姐姐,姐姐就像天上的星星,受尽了父母的疼爱。而玛丽就像地上的小草,无人问津,而她也成了家里的小透明。
小时候,母亲经常因为系安全带的问题与姐姐起争执,而玛丽则安静地系好安全带。在一次车祸中,姐姐去世了。车祸后父母更是抱怨为什么死的不是她,虽然如此,她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母亲不仅不会多看她一眼,还将姐姐的死归因到玛丽的身上,时不时地嘲讽她。渐渐地,玛丽接受了母亲的看法,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希望。而她依然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为了照顾好家里的一切,她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规规矩矩,一切按照清单来执行,不会超越半步。
后来在和丈夫肯特结婚以后,布里特·玛丽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个家庭、照顾肯特和他与前妻的孩子,她选择了把自己禁锢在婚姻里,没有工作,放弃了梦想,丢掉了自我,不曾有过属于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曾出过远门。这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围绕着自己家庭兢兢业业几十年,虽然照顾家人紧紧有条,但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最大乐趣就是玩玩填字游戏。而肯特也习惯了她的存在,就像家里的冰箱,觉得打开就该有可口的饮料,回到家就应该有可口的饭菜,家里的一切原本就应该是干净照人的,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就应该是明艳动人的,一切都变得理所应当。
就连她悉心照顾到成人的孩子们也对她没有丝毫的感激,长大以后就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她离开了家,连假装在意都没有。
因为害怕变化,发现丈夫出轨后不敢声张,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还装作无事怕被邻居发现。几十年的生活习常让她没有勇气去改变困境,她只有选择了逃避和容忍,直到有一天她老公心脏病发作,那个女人打来电话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彻底崩塌,就这样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40多年的家庭主妇生活习惯早已根深蒂固,改变于她是个大挑战,她无法清楚自己能否应付得来。但她知道自己想要自力更生,她选择了搬离了这个困守了她一生的家,来到劳动就业办公室,渴望得到一份工作,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布里特·玛丽的死缠烂打和步步紧逼,加之美食和人生窘境的助攻,原来这个并不讨喜的老太太获得了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同情和理解,并帮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博格小区娱乐中心的管理员,这是一份薪酬非常低廉的工作,且地处偏僻,最重要的是而且是临时性的,只有三周时间,但玛丽并不没有因此拒绝,她希望生活有所改变,坦然接受了这一安排。
说起博格,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居民粗鲁、小区破旧,这里是一个生活设施近乎绝迹的、因经济危机而被遗忘的小城。对于玛丽来说,如同一个文明人进入了野蛮时代,这也注定了玛丽在博格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必有波澜。
在这里,她结识了热心的坐着轮椅的披萨店的女人,那女人会给她做好吃的披萨,教她做好喝的咖啡,帮她修理爆掉的汽车。
在这里,她结识了一群热爱足球的孩子们,看到他们身上总是脏脏的,她会不由自主的帮他们换洗干净的衣服,孩子们在娱乐中心看足球赛的时候,她被锁在了外面,于是孩子们所支持的球队就赢得了比赛,孩子们激动的说都是她的功劳,那是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很重要。
她虽然是个“杠精”老太太,但她的每一份暖心付出都被所有的博格人看到了,他们推荐她做孩子们的足球队的“教练”,因为没有“教练”的足球队是禁止参加正式球赛的,于是她答应了孩子的邀请。她每天陪着孩子们认真训练,最终让孩子们在球赛上大放异彩,也让死气沉沉的博格人沸腾了起来。
在这里,她还结识了懂得赏识她的警官斯文,他会送她自己亲手做的花瓶和亲手画的画,他懂得她的体面和她的固执,他更懂她总是梳的很精致的发型。不可不认,她内心情感的天平在不断的倾斜。
在这里短短的时间,一个又一个陌生人闯入自己的生活,玛丽也渐渐更加活跃起来。接受着废弃娱乐中心内的老鼠,在野孩子的感染下,爱上了足球这项运动。也成为了博格小镇内孩子的足球教练,她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如姐姐的布里特·玛丽。在博格小镇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一天天组织着小朋友的训练、为他们洗球服、给球队内的小男孩理头发。她不是因为足球的魅力而改变,而是用这里的一切人和事改变了她的生活。
故事最后玛丽没有选择停留在博格小镇,给博格争取到新的足球场之后,玛丽开车驶向巴黎。没有选择斯文或者肯特,选择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而活着!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什么年龄,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也许你可以给别人一个机会,也许你可以帮别人办件事,也许你可以解决别人一个难题,甚至你可以说句温暖别人的,种种,我们都不该忽视自己的光亮,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做的越来越多。
当那群野孩子坐在娱乐中心的沙发上看足球赛时,由于认为玛丽站在外面能带来好运,就把她锁在了外面,这是头一次有人告诉玛丽你很重要;因为玛丽的“不太一样”,她成为了大家内心所认定的足球教练,虽然一开始遭到了她强烈的反对,但同时也让她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被人需要;坐轮椅的女人害怕玛丽会离开,便迟迟未说自己修好了车,并告诉玛丽“我喜欢你,你是新鲜空气,没有你,博格会非常无聊的”,这让她再一次找到了那个有价值的自己。
在博格的每一天,她似乎都很充实,都被人需要。在这里,她才明白,人只要被需要,就不会觉得孤独。
人生中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你敢于走出舒适区。许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去做了才会发现这一点。
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束缚了自己,变得没有了激情;有时候,害怕冒险,不敢尝试,也让激情的火焰渐渐熄灭。有激情的人,从来不缺快乐,不缺真正的自我。
从你决定改变的那一刻起,生命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我们会在跌跌撞撞中,寻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许多人都是习惯于安于现状,不愿生活中有任何的波澜。但人生道路又岂会永远都在计划之中,当我们也遇到工作也罢感情也罢,这样那样的人生危机时,如果能像布里特·玛丽一样,勇敢地找寻迷失的自我,大胆做出抉择,不惧一切未知所带来的不安,或许将迎来另一番美好景象。任何时候重新开始生活都不晚,只要心存希望,生活永远都是充满阳光!
博格的故事足够普通,却又灿烂而温暖。在巴克曼干练的文笔、细腻的描写下,你会情不自禁地被每一个角色所表达出来的爱与情感所折服,这些正能量会让你从笑看到哭——现在就开始,为自己而活吧!绝望的烂泥潭里,也会生出希望的花,这才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