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重庆理工大学
[理工师说]时栅技术研究团队:突破国外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理工师说]时栅技术研究团队:突破国外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15:10 被阅读7次

      华龙网2月24日15时30分讯(重庆理工大学校园通讯员 冯一鸣 史春华 吴冰)“20多年、自主研发、替代进口、±0.2″、国内唯一、世界领先……”一支从1994年创立,自主研发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的重庆理工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用23年载寒来暑往,倾囊相授,点燃创新之光,成功用具有原创性、先进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研制出首个由中国人发明并命名的传感器,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从“铁三角”创意先锋队到现如今50余名师生的“战狼”团队,他们用23年的日夜专研,攻克工程技术团队组建、产品精度、场地设备等内部外部多重障碍,替代进口、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生产“少见的原始创新成果”的科技创新传奇。

      “精密制造之眼”—时栅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时栅角度传感器是用于感知目标物的旋转角度,可以形象的称为‘精密制造之眼’”,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师、重庆市九龙科创空间“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高忠华介绍说,被评价为“少见的原始创新成果”的时栅传感器是一项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基于时空坐标转换的原理而发明的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在我们身边广泛应用,比如汽车、机器人手臂、坦克、雷达、电梯等,“可以说,有旋转的地方就有角度传感器存在。”

      据了解,时栅角度传感器是首个由中国人发明并命名的角度传感器,获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取得了5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经国家计量院检定,角度传感器最重要的两项指标精度达到±0.2″,分辨力0.01″,超过全球最高水平,世界领先,国内唯一。

      “我们用了20多年时间,用时栅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研制出时栅角度传感器,能够全面代替进口产品。” 针对国内传感器高端市场被欧美垄断,国产仅占市场份额的25%的现状,由彭东林、刘小康、高忠华三位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自发带队的创新科技团队从1994年提出“时栅角度传感器”理念起,自主研发,攻克工程技术团队组建、产品精度分辨率、市场认可度及场地设备等硬件、技术难题,研制的产品更贴进用户需求、使产品更小型化、市场认可度更高,成功填补国内传感器市场空白,并创立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国外进口的一个高精度角度传感器的价格在6万元左右,而我们时栅角度传感器只要4万元左右!”高忠华提及团队所研发的时栅角度传感器的不仅取得超优越的技术突破更加凸显价格优势时,心中满是自豪感。而公司下一步将计划在3—5年的时间里将产品进一步推广,做到批量化。

      “‘超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中高端产品替代进口品牌,全面超越同类产品’便是公司逐步实施的战略目标”。据悉,系统级产品在2017年10月已经投产,目前已经接到300万元的订单。

      从“铁三角”先锋队到50余名师生“战狼”天团 

      “23年的科研少不了磨难,20余年坚持只做一件事,与带头人身体力行分不开。”谈及23年创新的产业化道路,就不得不提到这支团队彭东林、刘小康和高忠华的“铁三角”先锋队。

      “寒暑假全天工作是必须,除夕仍坚持岗位更是常态。”65岁的中电天时公司监事、时栅位移传感器发明人彭东林教授的“科研工作放首位”的工作态度无不让所有成员竖起大拇指。

      “将时栅技术真正做成产品,而不能只是作为被‘禁锢’实验室的理论品”。让时栅技术真正实现,走向产业化推广是彭东林多年来最大的心愿。1994年,彭东林率先提出时栅技术的概念,随后立即组建成立由刘小康、高忠华等重庆理工大学师生成立的创新科技团队。彭东林作为理论研究“掌舵者”,在把控技术大方向的同时也作为公司的法律监督人,注重理论研究以及合法性监督。

      “每天进实验室,做科研、看数据,多年来坚持每周与研究生召开分析讨论会”,高忠华提起自己的“铁三角”先锋队的领军人物刘小康,不得不为他点赞。“周末很少休息,研究生也在他这个‘科研狂’的带领下,自愿周末泡在实验室。”作为团队的基础研究技术支撑的负责人,刘小康在负责学校中心管理事务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使命,“把办公桌搬到实验室心里才踏实”。

      “为了准确获得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走访100余家客户是每年常态。” 高忠华作为团队产品研发设计“领头羊”,负责公司技术支撑,为了使产品设计紧密结合市场,市场调研是必须的。“一到目的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超强度的产品市场调研,休息和用餐时间基本顾及不上”。正是“铁三角”先锋队分工明确、分版块搞科研的团队协作理念才有了如今50余名师生的创新创业“战狼”天团。

      据悉,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研发团队20余人,以重庆市“两江学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及中青年专家”为学术带头人,经过20多年的技术积累,现有重庆理工大学的博士和硕士为主的50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对公司做技术支撑。公司拥有办公场所、实验室及装配车间场地1000m2,持续投入资金500万元,全部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教学工作可以激发、支持科研事业” 

      “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教学工作可以激发、支持科研事业”。高忠华谈及自己作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激发自己在科研事业上的灵感,教学中的创新点子也常常成为科研事业的突破关键口。而这也是该创新科技团队采用师生共同研发、学生届届相传、年年相递机制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刘老师!最高精度达到了±0.2!”半夜接到突破性实验进步消息的刘小康立马赶到实验室,每次的科研实验进步一小步都是这个团队最为之兴奋的事。“付出就有回报,我们付出千倍万倍,传感器精度提升零点几,都是值得的”,长达6年跟着团队做纳米时栅的该校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生于治成透露,正是这群对待科研认真、泡在实验室的“科学狂人”精英教师的带领下,这个团队才取得如今骄人的成绩。

      据了解,12月28日,我国最高法定计量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根据亲赴该校的两次现场测试结果和一次在北京与国家角度基准的比对结果,正式出具了纳米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检定报告:在任意360°量程内,精度为±0.09″,分辨力0.01″。这是在2016年度已达到的“国际领先水平”基础上取得的新突破,精度和分辨力均提高了2倍,达到了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世界第一!”该团队担任基础实验技术支撑的刘小康每每看到团队取得成就时,都忍不住对这支身经百战的“战狼”天团表示最振奋人心的点赞。“国家科研扶持力度大、学校更是积极响应,提供最优质的实验条件,让团队安心做科研。”提及国家的科研扶持力度以及学校对这支团队的强力支持,高忠华不由对团队未来的科研和产业化道路更加充满信心。

    来源:华龙网  作者:校学生新闻中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工师说]时栅技术研究团队:突破国外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hc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