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在家,我经常会想起在里面工作了26年的华顶,我有时候刷抖音,刷到关于华顶的内容我都要多看两眼,华顶的微信公众号我也是每篇必看,甚至我有时候都会梦到月底在华顶和姐妹们一起“拼产量”。
华顶公司从1994年建厂开始就非常重视质量,我记得一开始做出次品拖鞋,驻厂的日本人都是用剪刀把鞋帮剪了才扔进垃圾房,害怕有人拾去穿了影响其口碑。
因此,在建厂后的十几年里,厂里采用的都是计时制工资,每个人只要在厂里工作了就按小时工资拿钱,然后再加上180元的奖金,每个人产量高低只会在这个18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公司产品的质量一直都非常稳定,质量第一的理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扎了根。但是随着工厂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的变化,这种管理模式也渐渐显示出了局限性。
那么如何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挖掘潜力,提高产量增效益?2017年12月份,我们公司对车间员工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由专人对每个产品的所有工序进行日产量测评,制定基础日产量,然后根据员工完成情况打分ABCD,增加或扣减奖金。
除此之外,还为整个班组制定了一个目标产量:班组里每个人每个月人均做25双成品鞋帮,超过1双每人奖励100元,超过2双每人多拿200元,以此类推。
对于这项改革,一开始也有许多人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现在产量不要烦神,目标在那里,大家都有努力的方向,全都甩开膀子往那个目标奔跑,我们班一年中每个月基本上都会超产,经常被评为先进班组。
我所在的班组是淮安华顶公司缝制车间丙班,大家都有上进心,每月一过20号,大家就开始关注起本月的产量来,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班里的姐妹围上来问,班长,这个月已经做多少了?
当我告诉她们截止当天的产量时,许多人都会握紧拳头,使劲地在空中一挥说,加油,加油!然后我也会提高声音,回应着,加油!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我们相互鼓励,我深深感受到了心往一处使的强大力量。
“拉帮子”是我们缝制车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做好的鞋帮和做好的中底用机器缝合在一起。每个月的月底,我每天都会到最后一道拉帮子的姐妹们跟前,了解这个产品做多少了,那个产品做多少了,然后为她们鼓劲加油!如果鞋帮积压多,人手不够就加人。
张巧玲、张淮英两位姐妹是常年做拉帮子这道工序的,每个月月底这几天,她们连厕所都不肯去,上下午不会超过两遍,有时为了不上厕所她们宁可不喝水。
每天,她们都为自己订了目标产量,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如果还差一点没达到,无论下班铃声如何催,她们也不会站起来,稳如磐石一样,牢牢地坚守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完成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
“到了月底,我们的产量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更是大家的,如果前道都做好了,但我们这儿下不去,那就会影响到全班几十个人。”此时,她们已经从“小我”转变为“大我”。
更让我感动的是,到最后大家都以集体荣誉感为主,也不问个人的产量了,只要哪里需要人帮忙,就有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班长,我来,我来!即使是剪线头这样不记产量的活也有人抢着去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达到了25双目标产量。我会在第一时间在工作群里发布这个消息,吹响了向26双冲刺的冲锋号,各位姐妹争着向我通报自己手中活的完成情况,有的人为了赶产量,早上提前半个多小时上班干活。完成了26双,然后大家再一起向27双冲刺……每个月我们班都会超产,经常取得“先进班组”称号。
当然,我们的姐妹们这么努力,作为班长,我们对她们也要多体谅多关心,大家都不容易,要相互理解,人总是相互的,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我们只是分工不一样,但都是同一个目标,都是为华顶做事。
有一位姐妹胳膊经常脱臽,不能做修边等需要使劲用力的活,于是我就尽量安排她做一些不是太重的活。不然大家都在忙,她请假在家也没事,相互关心,能通融尽量通融,班长就像家长,希望每位员工都能拿到钱。
一些老员工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由于多年做机工,眼晴盯着针线看,职业病,视力下降,每天都要戴一个老花镜干活。对于这种情况,我也不去为难人家,如果是黑的线头看不清剪不干净,那就就让她去拿白的线头剪。
说实话,我在华顶上了这么多年班,真的是舍不得离开各位姐妹们,特别是留念和姐妹们在一起拚产量的日子。我临走时,有好几位姐妹和我开玩笑说,班长啊,31号来啊,和我们一起拼产量。
一开始说快要退休了,心里很开心哦,等到真正要走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就像什么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一样。华顶永远都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毕竟在这26年了,白天一起床就来上班,晚上回去洗洗就睡觉,第二天眼一睁又来上班,家人的陪伴还没有与厂里的姐妹在一起时间长呢。厂里人都是与自己差不多大,互相都能讲得来,说两句笑话啊,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