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1115天 22.6.25运动打卡第292天 1973h 约练637
咨询一开始来访者就想另起话题,当然可以,聊什么,来访者决定,怎么聊,才是由咨询师“推动”。
来访突然对自己有个很“夸张”的评价:“人格分裂”,也感受到对方情绪的变化,毕竟没有谁会“安于”这个定论。
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需要进入具体“情境”,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人有这样的想法。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面对相同的人,自己有不同的感受与评价,而且还比较“两级分化”,所以让来访误以为此。
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情绪,截然不同的反应,其实很是正常,只是好奇出现不一样的“点”在哪里?
比如说生气,发脾气,因为什么呢?
如此的澄清,来访便发现内心的“担心和关心”,可惜的是,在此情境下,用此方式的表达,对方哪能明了,不仅是对方,把自己都给弄“懵”了,以至于出现开始对自己的请假。
所以,不管出现什么反应,大多都是因事儿而起,把事儿说清、理明,也就能比较客观的看待。
当然,之所以感觉是“问题”,也必是希望有所变化,不用咨询师推拉,来访者自然会考虑,至于如何变、变哪样,那就看时间与机会,如果尚合适,那就在具体做些探讨,如果时间不够,那就相信来访者,只要“痛苦”足够,改变必定强烈,只需后续继续关注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