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气越来越暖和,人越来越精神。
至从cp活动进行时,每次看到星羽和吧唧的互动,一句关心的话,都能搅得班群里的cp们“心神不宁”;每次看到班班数落丢丢绳,男同学们落井下石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窃喜;而每次看到小蚂蚁和大草莓真挚的笔友情时,又感到一份感动和欣赏。一班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来简书写作,是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显然,随着时间流逝,我都快要忘记自己写文的初衷了。但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简书,是社交的一种延续拓展。我想,这也是很多简友能留在简书的原因。
真相有时候赤裸裸讲述出来的话,既没了距离感,又没了亲切感。但,一个敢于直面真相的人,才能拥有一份洒脱。
“人是孤独的,内心都有一座孤岛。”
当我们开始评判一个人时,或者给某个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时,这个“人”是被抽象化了的。
但当我们对一个人不了解时,也只能对其抽象化。 然而,问题就在于此:
工作这么些年,我察觉出了一个可能很普遍的问题:对某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或者领导,我对其的了解只有零心半点儿。然而对于偶尔一聚的某位友人,甚至简书的笔友,却仿佛一见如故。
“经常接触的某个人,却仿佛感觉隔着山脉;而难以接触的某个人,却仿佛近在咫尺。”
是不是很讽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有的人在工作中特意与你保持距离,工作就是工作,无需深入的交流;我对你没什么兴趣,没兴趣和你深入的交流;我关注的和你关注的不在一个点上,咱们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原因是综合性的,我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影响。反而问题也容易从这里暴露出来。
“当我们对一个人缺乏了解时,这个人是抽象的,是被我们给形象化了的,不管是好的形象还是坏的形象。”
在我们将一个人形象化以后,ta的很多行为,我们都会往某个标签化的模式去套。
怎么解释呢?比如:倘若我们身边某个人张口闭口最喜欢聊的话题就是股票。而我们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兴趣去对这个人做了解时,我们只能单纯的定义ta:这个人爱财。 这个时候倘若某一天,ta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或者身边某位亲友遇到困难需要求助,“ta炒股的人,肯定不缺钱,没必要帮ta”这样的想法是正常人最先想到的。
这就是源于我们对客观事实缺乏认知的体现,没错,对人也是如此。
史蒂夫·科维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作者在一趟地铁里遇到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孩子不停的吵闹,扰得乘客们很烦躁。但这位父亲却无动于衷,作者忍不住提醒那位父亲:“您能管管他们嘛,他们实在太吵了。”这个父亲恍然:“哦,真的很抱歉,他们的母亲一个小时前在手术台上去世了,我想,孩子们可能还不太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吧。” 望着这位一脸颓态的父亲,作者态度立刻大变:“实在是抱歉,您看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对于突发性的情况尚且如此,那我们对平时里司空见惯的一些人呢?
想要了解一个人,不仅需要我们花心思,也需要对方肯对我们坦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的。
在现实生活里,对方不一定会对你坦诚相待,而网络中,当没有触及利益关系时,一段吐槽的话都能拉进网友们彼此间的距离。
很多社交平台给我们打开了更宽广的视角,然而简书对于我,与其说是社交的延续扩展,不如说它就是我的网络社交圈,或者精神疗养院更贴切一点。 因为除了我的亲人,大多数时候我的感受是:和身边的朋友同事,有一份凉薄之感。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大家彼此都在埋头追赶,彼此都在为生活奔波吧。
写到这里,我也把心中的这份困扰给坦露了出来。
“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的。”我想,好在有简书,能让我从对方的文章里,在一段段真情流露中,看到一个个比我在现实中所被我形象化的人更为真实的人。
感谢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