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宋正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勇于先行先试、补短板填空白。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多项“空白”。
1.积极参加教育部中学司1979年的《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美籍华人主编的,所以又叫项武义教材实验。使用这样的教材,是否能和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相适应,会不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绝大多数中学都在观望。宋正友校长却积极申报。最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吉林等五省、市八所中学的十个教学班参加了第一轮实验。这项实验,无论从组织领导、实验规模和持续时间来看都是少有的。实验效果也令人满意。长春市实验中学实验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坚持六年使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高中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考入全国知名大学。据后来班主任跟踪调查,很多学生已成长为教授、专家、学者,还有像北京大学刘宏教授这样领军人物。刘宏教授担任创刊主编的CAAITransactionsonIntelligenceTechnology正式进入SCI检索,影响因子可望达到5.0,成为中国大陆创办的第一本进入SCI的顶级人工智能国际期刊!关于这项实验,长春市实验中学作过认真总结,《人民教育》在1985年第一期上作了全面介绍。
宋校长认为:《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坚持多轮长达十余年之久。最终虽然没有普遍推开,但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所确定的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是正确的,开了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先河。这次试验工作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对全体参加实验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参加试验工作的教师所经受的锻炼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成绩的提高,达到了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的目的。我国以往的教材基本以前苏联的相应教材为参照系,《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则参照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相应教材,使得我们的改革思路更加宽阔,为以后数学教材的改革趟了一条新路。事实上,后来进行的数学教材改革,其基本理念有很多可以从《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中找到影子。
宋正友校长一贯重视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实验,对于教育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系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要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其征途并不平坦,教育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惰性力”仍然存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封建宗法社会源远流长,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与教育观念也沿袭下来,至今仍在各方面产生影响,禁锢、束缚人们的头脑,这种惰性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教育改革对教育实验的依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教育实验将以其特有的功能,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一些迫切问题打开局面,创立范例;为教育部门的决策作探路先导,也为教育理论的建设提供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一些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学说的纷争也只有通过实验研究才能得以澄清;而我国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则更离不开教育实验的参与和支持。
宋校长到省教育学院工作不久,1986年11月就主持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的教育实验工作。他还在在会上作了“教育实验的意义、路径和方法”的主旨报告。这次会上交流了很多实验经验。会后又编辑出版了《吉林省中小学教改实验报告选》。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若干教学改革事件的回顾》一书中专门记叙了吉林省教育学院那各时期组织全省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的盛况。
2.率先编写《教育督导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过去若有若无,很不建全。1985年前后国家教委设立了督导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吉林省教委举办县区教育局长培训班,意在提高大家对教育督导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督导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但由于这项培训的内容比较生僻,担负培训班讲课的人过去也很少专门研究过教育督导问题,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宋正友当时作为吉林省教育学院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长很是着急。不久他联合聂还请(时任省教科所所长)、兰传达(时任辽源市教科所所长)、孙光瑞(时任辽源市教委主任)、关达(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和马文铎(时任省教委处长)共同编写了《教育督导学》一书,由吉林省教育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填补了我国教育督导学的空白。也为以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教育督导干部提供了资料。
3.率先编写中、小学《劳动》《劳动技术》教材;创办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技术课新师资。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劳动教育常常得不到重视。上面抓紧时就重视一点,过一阵子就又放松了。究其原因当然主要是受升学考试的压力;但没有教材、缺少师资也是实际困难。1989年,教育部劳动把《劳动技术》《劳动》课分别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之中,课表里每周2学时。但《劳动技术》和《劳动》课没有教材,教师也多是学校中的“闲人”和“剩人”,就是在学校教不了别的课、或者别的课安排剩下的教师。宋正友认为:要提高劳动和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专任教师。当时他任省教育学院副院长,率先组织全省教育学院有关的教研员和全省相关学科的教师50多人,编写了吉林省普通中小、学《劳动》和《劳动技术》教材,分城镇和农村两个版本,每个年级都按学期分册。还编写了一些劳动技术单项教材,供不同条件的学校选用。宋正友主编的这套吉林省中、小学用《劳动技术》和《劳动》课本,后来在全国自编的同类教材中还光荣获奖。教材问题解决了,他又牵挂专任教师的问题。这时他已调到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去了。他又借省里有权根据需要在普通专科班自办专业的权利,报省教育厅的批准,创办了理科师范类劳动技术教育专业,面向农村招生,为农村初中培养劳动技术课的新师资。各市、县教育局根据本地需要申报名额,参加当年高考,录取后由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按原定计划分配到用人学校。1993年全省共招470人,1994至1997年,又分别招收116人、228人、144人、140人,这个专业五年累计招生1098人,按计划大部分充实到初中任劳动技术课教师。劳动技术教材的创编和劳动技术专业新师资的培养,为吉林省中小落实劳动技术教育作了事实,走到了全国的前头。
4.主动承建广播电视大学用的教育学课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省、市广播电视大学都有教育类专业。但一直采用普通院校的教育学课本。这对于以电视课和自学为主的电大学员来说很不适应。1996年春天在黄山召开的全国电大校长会议上共同决定,由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共同出资、出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招标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电大要求的全国统设课程,第一批建设的7门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学》在师范院校开设的历史很长。建国初期,首先引进的是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76年出版了原上海师大编写的《教育学》。1980年以后,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开始多了起来、足有200多个版本。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为规范各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曾组织专家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研讨。研讨的目的是试图统一意见,编写出一套供全国中师共同课使用的统编教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1996年10月,在福建召开的全国高师系主任会议上再次提出编写教育学教材的问题,但后来仍没有下文。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尽管全国《教育学》版本繁多,但真正尽如人意的版本甚少。1996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把建设适合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的《教育学》课程列入其中,在全国招标承建。《教育学》由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宋正友校长任课程组组长中标承建。教材包括文本教材、录像、录音教材,全部在2000年以前通过验收。这套教材在全国电大系统使用了十余年。这套教材之所以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有以下的特点: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既准确揭示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员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既考虑学员成人、在职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序,同时又能够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本门课程应当既有利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速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