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经典老歌,大家都会哼会唱,听到这首老歌,我们往往会想起李叔同。
这首歌是李叔同在1915年创作的,至今100多年过去了,它的意境和旋律,今天听来仍然感觉清新如初。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首《送别》和它的词作者李叔同。
李叔同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标签,他是弘一法师,也是著名的书法家、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等等。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来说,最熟悉的应该还是他的这首《送别》。那么李叔同为什么要写这首歌?这首歌又到底是为谁而写呢?
1898年秋天,19岁的李叔同,跟着家人从天津来到上海,年轻又充满朝气的他,在上海这座城市,很快就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加入了一个叫“城南文社” 的文艺团体。
“城南文社”的主要成员有李叔同、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和张小楼。他们五个人都才华横溢,也十分投缘,当时被称作“天涯五友”,在上海非常知名,属于今天那种偶像级别的存在。他们这个社团经常在许幻园家,也就是上海的“城南草堂”,搞一些活动,“城南文社”就是因此而得名。
几次聚会之后,大家越来越熟悉。“天涯五友”之一的蔡小香,出生于中医世家,在沪上妇科界是无人能及,著有《妇科述要》,大家常跟他开玩笑,说他整天被美女围绕。许幻园也是出身名门,是当时沪上新派诗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所以他们几个人经常作诗唱和,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
慢慢地,大家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相互欣赏。后来许幻园还把自家的城南草堂划出一部分,邀请李叔同一家搬来长住,许幻园还特地在李叔同的书房上挂一个“李庐”的牌匾,李叔同后来被人称为“李庐主人”,就是因为这个。
这段愉快的时光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我自20岁到26岁之间的这五六年,是我生平最幸福的时候了,此后就是不断地悲哀和忧愁,直到出家。”看得出来,这段时间对于李叔同来说,非常珍贵,十分难忘。
可是李叔同他们生活在一个乱世,而且不管生在什么时代,人都总是要成长,成长就意味着各奔前程,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01年,“天涯五友”之一的张小楼,离开上海,到扬州教书去了。不久之后,李叔同也去了南洋公学。五个人各自奔赴自己的生活,从此聚少离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涯五友”分散到天涯,也是五个人命运转折的开始。“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风起云涌的社会变动,让许幻园家的大家大业灰飞烟灭。1912年,蔡小香因病去世,这给其他四人带来沉重的打击,李叔同在听到他的死讯之后万分悲痛,一连几天粒米没进。而且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就在蔡小香去世一年之后的冬天,上海下了一场大雪,天空阴沉沉的,到处是一片萧索。有一天傍晚,李叔同在家里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叫他,他跑出去一看,是好久不见的好友许幻园,李叔同又惊又喜,正要请他进屋,可是许幻园就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这话,他怕李叔同看见自己眼中的泪水,就转身离开了,李叔同就这样站在原地,他想喊,可是喉咙发不出声音,只是呆呆地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
李叔同或许想到了他们在一起作诗填词的快乐时光,想到了在一起画画一起看戏的青葱岁月,往事一幕幕,可是他也清楚地知道,曾经的一切,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变迁。回到屋里,他沉默良久,然后让妻子叶子弹奏一首日本曲子,他就着曲子含泪填写了一首歌词,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的曲子不是李叔同的原创,它源自19世纪美国的一个作曲家叫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怀念母亲和家园的一首曲子。后来这首歌传到日本,日本有人重新填词,表达的也是游子思乡之情。李叔同曾在日本留学,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在送别老友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想到了这首曲子,便用这首曲子来填词。
那么李叔同在这首歌里想表达什么感怀什么呢?他感怀的或许就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人生无常,世事茫茫。歌词看上去简单,却意味深长,而且在经历过一些人和事之后,才更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整首歌词弥漫着隆重的人生空幻之感,好像不仅仅只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送别之歌,更是李叔同送别曾经的自己,为自己即将成行的出家写的一首“前奏曲”。
听这个故事的少年可能会问,李叔同看到朋友离开的时候怎么不追出去?怎么不挽留他?其实当少年长大以后就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想离别,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轨迹,能够交错相随一段,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不得不告别友人时,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就算能留住朋友多吃一顿饭,多住几日,最终又能怎样呢?最终还不是要直面离别这个事实?
仔细品味一下歌词,我们会发现它充满了淡雅、古典、唯美的意境,这归功于歌词中使用了一连串的经典意象。
歌词可以简单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夕阳山外山”,这是描写送别的场景。长亭、古道、芳草、柳枝、晚风、笛声、夕阳,这些都是从古到今描写送别时常用的经典意象,李叔同巧妙地把这些意象串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离别的愁绪溢满纸上。
第二部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继第一部分写景之后,这第二部分是在抒情。好友即将天各一方,这送行的酒是“浊酒”,这离别之前的短聚之欢也只是“余欢”,离别之后今宵的梦也将变“寒”,这些遣词造句非常精准别致,简单几句,离别的凄苦、无奈,立马跃然纸上。
这首歌写成三年之后,也就是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从此不再是李叔同,世上只有弘一法师。
经历太多的离别,我们或许会懂得珍惜相聚?常听这首《送别》,下次送别,我们或许会稍微温柔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