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和练习

读书和练习

作者: 紫堇花 | 来源:发表于2024-09-02 12:55 被阅读0次

    今天,我在微信读书上看《伤寒论选读》(教材版)。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如《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赅备的医学典籍。

    《伤寒论》全面讨论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既论述了热证、实证,又补充了虚证、寒证;既论述了两感,又论述了合病、并病;治疗方面,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还有针药并用、内服外导法等。

    六经: 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太阳病为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初起出现此脉此症者,即可称其为太阳病。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里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有热证、实证之分。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表现为四肢厥冷者。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哕、下利等证。

    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

    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辨寒热是六经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凡病皆有邪正盛衰,故有虚证实证。从六经病而言,三阳多属正盛邪实的实证,三阴多属正气虚损的虚证。以脉症变化来判断虚实。

    阳明乃胃与大肠之通称,胆与三焦皆属少阳之腑,少阳病与胆腑关系密切。脾属太阴,少阴统心肾两脏,肝为厥阴之脏。

    从经络病理反映而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症。

    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症。

    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像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

    学《伤寒论》就是学习隐含于条文中的哲学思维,掌握张仲景临证思辨的具体方法。

    “阴阳自和”是仲景疾病观与治疗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攻邪还是扶正,都要适可而止,余者依靠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阴阳和谐的目标,医生绝不可越俎代庖。

    病起之初,病性的阴阳属性最为紧要,用最简洁明了的方法判断病性的阴阳,关系到治疗与病情的发展走向。

    对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与趋势的具体分析。才有可能指导进一步治则、治法,选择正确的方药。四诊合参,动态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识的精细程度不同,结论不同,选方遣药自然有异。只有知常亦知变,才有可能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象中,辨清病证的真实属性,取得好的疗效。重视主症,区别对待。掌握规律,见微知著。

    在研习时深入钻研,认真体味,才有可能掌握其间的精微奥秘。熟悉与全面理解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第一步。对于重要的条文、方药及方后注,最好能熟读或背诵,并且加强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辨证的关键是内在的病机,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症状,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加深理解和记忆,真正掌握。

    健康最重要的支柱是睡眠,饮食和运动。睡眠保证人体的健康下限,饮食保持人体正常运转,运动提高人体的健康上限。谁最重要,不言而喻。

    来,学习两个睡眠穴。

    申脉通达阳气,以升为主;照海顾护阴气,以降为要。申脉为膀胱腧穴,照海为肾经腧穴。二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可促进肾水的上升,阴阳平衡了,自然就能安稳入眠。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每天用大拇指按揉100~200次。

    足外侧 脚内侧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用手掐按有酸痛感。

    照海配支沟,治便秘。照海配足三里,治脚气。

    上午7点和下午3点,我跟练道家*八段锦,动作巳经很熟练了。计划下周录音后,去公园练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和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ph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