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指头掰,都掰的出来的数学题居然会算错。”爸爸指着儿写的8+5=3大声质问。
“我没有看清楚加号减号嘛……”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嘟囔。
“没看清楚就有理了?再重做一页!”爸爸的音量上升了。
“我已经手写的酸了,不想再做了。”
“谁让你错的?还好意思说嘞,马上开始!”爸爸呵斥道。
“我是不小心的嘛。”儿子想分辨,说着还用软绵的小身体往爸爸身上靠去。
“不要蹭我,站好。做题一定要仔细,粗心大意就容易出错。”爸爸把粘在身上的儿子推开。
“哎呀,知道了,知道了。”儿边说边拿起尺子转圈玩。
“你什么态度,听见了还不赶快行动,磨磨蹭蹭干什么,你知道现在几点了……。”
我在隔壁屋听着,都能想见一方双目圆瞪,另一方却嘻皮涎脸的鲜明对比。为什么你越着急孩子越不给力,你在咆哮孩子却不在乎?
说真的,孩子实在有太多让人抓狂的地方。比如不好好在桌上吃饭,书桌总是乱七八糟,永远找不到尺子、橡皮,或者总是在出门后才想起来什么东西没有带,在上课前才想起作业没有做等等,又或者忽然接到老师的电话,通知孩子在校闯祸……。
家里因此而硝烟弥漫,若再配上恐怖的声调,再有价值的道理都会瞬间烧糊。而孩子呢,可能会傻在原地,脑袋空白,只能看到家长情绪化的一面,可能会从此讨厌这个正确的道理。
其实,你只想让孩子知道,这习惯不改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为此深深的担忧,更因孩子不理解你而生气,势要将他掰正,为此甚至怒发冲冠口不择言。
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你从不担心孩子会和你分开。一方面是他年纪尚小,阅历智力都难以超越你,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能处于劣势。这让我想起了我母亲,她总是一手拿着“正确”盾牌,一手高举“真理”旗帜,身披战袍,眼里容不下沙子,誓要用最简单最粗暴的话语,将“误入歧途行有不轨”的我修理干净。
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我养大。她勤劳、能干、好强,为了我终身未嫁。她期望我能扬眉吐气,读好书,用闪耀的成绩单回报她。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特困还申请了学校补助,免除学杂费。当时在几百人的小学校里,申请到补助的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另外两人是一对亲姐弟,孤儿。
贫穷遭人侧目,丧夫使人怜悯。渐渐地,家里家外经常会产生一种论调,就是小小的我必须成绩比别人好,才能不被瞧不起。
可惜事与愿违,我的成绩单一直被要强的母亲视为耻辱,分数经常阴晴不定,还容易红灯高挂,经常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人生气往往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我则因为没有满足母亲希望我成绩好的需求,所以频频惹她生气。
我现在也做了7年母亲,可以深切体会她当初的不易。那时她还身兼数职,同时打两份工。工作的压力以及对家庭整洁的高要求,让疲惫的妈妈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一个渴望关注的小丫头。
她是多么希望女儿可以乖巧、懂事、安静,外加成绩优异。可不知怎么的,我越是得不到妈妈的关注,就越顽劣;我越顽劣,母亲就越打压;她越打压,我就越叛逆。渐渐的,母女二人变得像针尖对麦芒一般,稍有不慎就电光石火。
印象中我们总是在吵架,她在痛斥我不知她的苦,我有口难辩崩溃到边缘,想寻死却又怕她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年轻守寡,最终连女儿也没有留下。
当时所有登门造访的客人,无一不是在陪着母亲落下同情的泪水后,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你妈妈真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好好报答她呀!”从我记事起,类似话语就一直单曲循环,十几年一日不得闲,让我的耳道内长满老茧,我的内心非常抵触,可又不觉得人家说的有什么错。
我早已不想再听了,可是调调还在继续,也许他们的泪水和话语多少能够安慰到心力交瘁的母亲。但说实话,我年少时就像少根筋的智障,总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隐隐觉得,成绩不好就不配得到母亲的爱。
别人说了还不够,母亲还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亲自对我进行批评教育。我望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边听边吧嗒吧嗒地掉眼泪。妈妈说的都对,我不该分心不该走神,不该连最简单的题目都算错。不该不明白她有多辛苦,不该不懂得知恩图报……。
每次她都会说很久很久,说的我感觉喉咙发紧,一粒米也咽不下去,只能蜷缩起身子,作东倒西歪状。
可每每此时,母亲就更生气,她气我不知好歹,辛苦做好的热菜热饭总被我剩下。
小小的我一直肚子疼,妈妈带我去医院,在各种排摸后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是消化不良。母亲很意外,她觉得她亲自烹饪炒熟的食物怎么会难以消化?可我心中还有点暗自高兴,因为她总不相信我,她以为我在瞎胡闹,这下医生说的话她该信了吧。
我听从西医的建议,开始服用各种助消化的药物,难吃极了,干吞生嚼在口里磨碎,再咽下去。可惜无论尝试哪一种,我的胃都不见好转,人也一直瘦弱,成绩始终未见起色。直到十几年后我终于考上大学,离家住宿。
离开了那个环境,离开了那些单曲循环,没有人在我吃饭时言辞激烈地抨击我,也渐渐没有人知道我没有父亲来自单亲家庭,我也不再因此自卑。于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很久没有胃疼了。
我国明朝末期著名教育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一书中提出,幼儿犯错“七不责”。“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回忆起来,母亲只有在我生病时做到了没有责罚,并且一改往日神情显得无比温柔。这让我不自觉的喜欢生病,因为只有生病了,妈妈才会陪在我身边,喂我喝粥,给我讲故事,让我感到爱,感到温暖。
说也奇怪,我小时候真的经常生病,一生病就连续发高烧,非得停止学习去医院打退烧针,在家待上一周才罢休。有一位西医还怀疑我得了白血病。可能我就是在以这种生病的方式逃避学习,逃避妈妈的期待和斥责吧。
其实我想对妈妈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独自撑起一个家,即当爹来又当妈。你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傲骨铮铮,虽然失去顶梁柱,但万事不求人,在80年代上海的筒子楼生活里,非但没有遭人侧目,反而顶呱呱。你活成了自强不息单亲妈妈的优秀典范,真的不需要再通过我的成绩单证明自己是个了不起的母亲了啊!
放下成绩,放过我,接纳真实的我只是个资质一般却心思细腻的人好吗?是谁规定非得在上学的时候成绩优秀才算成功?人生道路长着呢,哪天娃儿突然开窍,找到一生兴趣所在,实现人生理想犹未可知。即便没有,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绝对还有其他人爱他,能看到你看不到的闪光点,能欣赏你所不屑的独特之处,娶她,嫁给他,生儿育女,体会幸福。而且初为人父母时,你的愿望不是仅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快乐幸福吗?
思绪飘回眼前,看着儿子背对我的身姿,和不耐烦的表情,忽然想到最近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话:
让我们试着说出感受,而不要说出评判;
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而不是发泄情绪;
身教大于言传,尤其是在面对低年龄的孩子时,更应该注重非语言沟通方式,比如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摇头,一个抱抱,一个吻。
停课不停学,在家上网课。于是乎,孩子原形毕露,各种奇形怪状体现出各种不自觉。偏偏家长要去上班,回家一检查作业发现错漏百出,引发战火。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吗?
孩子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即便你认为你已经掏心挖肺,苦口婆心,但人家真的理解吗?
于是,我拉住了他爸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