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一块听听》上听了沈帅波关于如何走出迷茫的建议,有些感触,做一下总结。
1.成功往往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妥协的交换
成功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相反,为了成功,你可能要舍弃一些东西。比如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你可能要牺牲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甚至违心做一些自己厌恶的事。正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处在迷茫中,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可以用笔写下自己喜欢什么、更喜欢什么、最喜欢什么、为了什么事可以舍弃哪些事。
2.尝试去解决迷茫,而不是抱怨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这时候大部分人喜欢抱怨、吐槽,因为这种应对方式是最轻松的,你不用付出任何的努力和行动。但是这种方式除了给自己找了一个逃避的借口外,就没其它作用了。面对迷茫,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如果你对工作感到迷茫,可以想想如何解决下述问题:我到底喜欢做什么?我喜欢的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职业?如何才能与这个职业最优秀的人建立联系?......
3.不应沉浸于自己的小圈子中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你看来一个十分迷茫纠结的问题,在更高阶的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常识。所以你不能只通过询问和你处在一个水平的小圈子来解决自己的迷茫,你应该尽量和站在更高维度、有更大格局的人建立联系。当然这个过程几乎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总有更高阶的迷茫在等着你。
4.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我们在工作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站在自己所在岗位的高度去想、去做一件事。要知道,一个公司中不同层级的人对一件事的认识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在一个基层员工看来,这件事可能只是写写文案;在一个部门经理看来,这件事是为了完成营销业绩;在总监看来,这件事是为了进入新的市场;在总裁看来,这可能就是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尝试......所以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应该站在比自己当前所在岗位高一到两个级别的位置去思考。当然咱们也不能不切实际,不能还只是一个基层员工,就想站在总裁的高度去做决策。
5.用过去的方式来努力只会原地踏步
人类大脑的构造及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很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当我们进入一个的情境、组织中依然沿用过去的方法,结果就是不适应、不匹配。比如当你是基层员工时,你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最后获得晋升成为了部门经理。这时如果你还是沿用过去的方式去工作,就很难再更进一步,甚至连经理的职位都无法胜任。当你成为部门经理时,你最应该想的问题可能不再是如何自己动手避免工作出差错,而应该是如何调动整个部门的力量完成任务、如何将属下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很多小老板之所以无法在创业成功后将企业做大,很大的原因就是用过去的方式来努力。在企业创立之初,创业者可能自己一个人要负责技术、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但企业如果已经正常运转了,创业者应该做的是召集各领域的行业人才将企业做大,而不是继续自己一手包办。自己在这方面犯过的错误就是一直没有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念书的时候,自己基本采取的是打好基础、专心上课、习题巩固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还算可以应付考试。但到了本科及研究生,由于(1)课程难度加大难以有基础、(2)教室大,老师又基本不管学生在干什么,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3)课后几乎无作业,所以自己以前的学习方式就越来越难以适应学业的要求,但是自己并没有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而是抱着“反正没挂科”的心态得过且过,最终导致自己的学业越来越不理想。
6.职业的几个阶段
沈老师认为职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卖时间、卖经验、初级资源整合、打造自运转系统、可持续的系统+连接器(平台)。卖时间包括卖体力和脑力,这时我们只能做一些最基层的工作。到了卖经验,相当于其它人,我们在某些方面有了自己的经验积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比很多人好。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卖经验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资源。在有了一些资源后,我们可以对这些资源做初级的整合。然后就到了打造自运转系统,所谓的自运转系统,可以简单得理解为即使你什么事都不干,你打造的系统中还是有人给你创造财富,即李笑来所说的“睡后收入”。
最后,用沈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写作:厚积薄发,以待天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