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进行第一轮复习,在讲《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在一道判断题面前,我们班极其优秀的苗苗同学也做错了。我问她:“你为什么认为这道题是错的,你觉得它错在了哪儿?”面对我的追问,她答道:“老师,我觉得《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议论文,你给我们讲的时候也是议论文,这儿说它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所以我觉得它是错的。”她的话音一落,班级的同学都点头表示认可,有些同学嘴里还发出了“嗯嗯”的声音。听到这儿我知道了症结所在,我首先向同学们明确了答案,对我给出的正确判断,同学们明确地表现出了错愕不已的表情。紧接着,我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是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面对我给出的解释,同学们明显地表现出茫然,他们似乎不懂我说的这些知识。当我试图再详细地向孩子们阐述一遍的时候,董xx说了一句:“哎,就这吧,接着往下讲吧。”那一刻的尴尬,让站在讲台上的我脚底有些发飘,我脸上的肌肉顿时凝固成一团,好似一块被冷冻的肉,没有了知觉。我意识到自己短时间内,没有合适的方式让他们一下子了解这块知识,于是我们继续往下讲解,我想要课下寻求帮助和思考如何让孩子们轻松理解这一知识。接下来的内容尽管非常顺利,也相当精彩。可是那一刻的尴尬却深深地记在了我的心底。
当我细细琢磨这一瞬间时,我觉得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境况,我有几点没有做好。第一:这块知识本来在八下《孟子三章》中应该有所涉及,但在当时处理教材时我更倾向于议论文的知识,以至于今日同学们不理解。这首先就是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对知识的重点确立有偏差;其次是当时过于看中考点,而忽略了文本素材设置时对螺旋式能力提升的考虑;最后是对孟子其人的文章写作特点缺少有效地传达,而仅仅停留在个人经历和评价方面。第二:上课之前我在备这块知识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同学们的“拦路虎”,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极其简单的一道题。现在想来,还是缺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大多时候还是站在“我觉得、我认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你们觉得、你们认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由此观之,今日之尴尬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好在,那一声略显无奈的叹息后没有群嘲,有的都是宽容;好在,那一声叹息没有让我在尴尬中落荒而逃,而是深度反思;好在,那一声叹息没有因为师生距离而被故意隐藏,让我清醒地认识不足。
一声叹息,促我成长。陶行知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教学的道路上,教学相长是最美的风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