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号,开始第二次日更。上一次,完全失败了。
没人相信我这一次会坚持下去:我以前坚持最久的,不过是连续运动了35天,写作还没有连续日更成功过;我先生也问我,怎么这次又要写了?言外之意是,这次你的动力就比上次强吗?
我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不必问。
5月14号是个星期六,周末我情愿给自己多安排一些Me Time。毕竟连续五天,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孩子和烹饪,周末就让自己放纵地读会书。那一天,无意之中读了《输出式阅读法》。
日本人写的书大多比较浅显易懂,不大一会儿就翻完了。也许是入戏太深,合上书的一刹那,我就决定立即在简书上写一篇读书笔记,并决定从此以后,不输出就不读书。(笔记链接:输出式阅读-不输出,不读书)
读书有无限的好处。首先,这本书在须臾之间就改变了我读书的态度。以往读过的书不算少,但是读完以后最多不过是增加了一本“已读书”的数量,我从未想过输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输出方式,摘抄也好,夹叙夹议也好,都要求读书的时候做些笔记。但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便是懒,把书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会多么自在?因此,我以前从来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但是不输出,也导致了自己无所得。有些书读第二遍时竟仿佛之前没有读过一样。我也懊悔这样低效的读书方式。没有收获的话,那当初花在读书上的时间都算是平白浪费掉了。这本书恰是一个契机,帮我开启了一段全新的阅读体验方式。我用强迫的方式告诫自己:假如以后不输出的话,干脆连书也不要读了。读了也是浪费时间。
我明白仅仅有个宣誓是不够的。如往常一样,只要因为大事小情中断一次,人的惰性就能马上击垮刚刚建立起来的如嫩苗般脆弱的小成就。有效督促自己的方法莫如“打卡”,于是我在当天就参加了简书的日更挑战。今天是第11天。
才坚持11天确实没什么好说的。连一个21天的周期尚还没有完成。但是哪怕仅是短短的11天,我也发现了自日更以来思想上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首先,每一天我都会把日更作为一个必做的任务写进每日清单中。睡前必须完成它,否则,一天当中必须做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这给我一个无形的压力,如果完不成,就失信于自己。自己先在道德层面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指责。
其次,为了日更,我每天都会想今天写什么。选话题应该是初接触写作的人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必须越过去的一个门槛。读完了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我可以写书评或读后感来练笔。如果当天没有读完书呢?因为连续日更的压力,就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前面绞尽脑汁去写,哪怕单纯按意识流的方向,毫无目的地去写,也会尽力至少留下几百个字。
第三,我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以前读一位韩国作家的传记,很歆羡她早年逼自己日耕至少2000个字。把一件平凡的事坚持到底,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当时这样告诉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那位作家一样,每天都能轻松输出2000多个字。现在,在尝试了十天以后,我发现自己也能偶尔写出2000多字的文章。原来日更2000字并不是像登天那样难的事情。
不过,即便如此,我用清单鞭策自己,我用日更不能中断的规则约束着自己,我逼着自己必须在电脑上敲下几百个字来交差……即便我不断给自己鼓劲,我依然抵挡不了心灰意冷的说来就来。好像它始终比我领先几步,一直在前面某一个卡口等着我。在我稍显力不从心而有些松懈时,它就不失时机地轻轻地来拉我的手,非要把我领入另一个岔路一样。
阅读量是0,点赞数是0,我真的很想也这么放弃。因为看不到希望,无人喝彩,偌大的舞台上,我好像是一个孤单的舞者,尴尬地立在舞台中央,犹豫着是继续跳下去,还是灰溜溜地下台?
很快,一个小小的转折来了。他像一个天使出现,给了我在简书上的第一个赞。他好像是在我被即将带离赛道时突然降临的英雄,用他竖起的大拇指告诉我继续前行的意义。于是,我决定在这个舞台上继续我的表演。心存感念,我关注了他。
这便是发生在这11天日更里的故事。今天刚读完粥左罗的《学会成长》,我觉得除了在坚持日更,我也在成长。
不再读完一本书大脑像没读过一样新鲜;不再为陪伴孩子没有Me Time而感到焦虑;不再为推掉一个项目而难过……
在日更的赛道上,我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越走越远。即使没有救世的英雄降临,挽救我于心灰意冷之间,在无人喝彩的舞台上,我也想保持微信继续坚持下去。我想起了岳云鹏第一次登台的经历,15分钟的节目垫话还没说完,就被观众轰了下来。他没有放弃,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我们都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