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项目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说它理想,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框架,包含了当前诸多研究者及实践探究者的优秀成果。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它又是基础,因为这个框架的精微之处,必须在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阐发,才能呈现出其魅力。框架本身,仅仅如同一座神殿的地基而已。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维度”,即: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自由度,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六维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其“三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三境界”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是基础,是帮助教师理解、规范课堂,它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它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是佐藤学“应对的教学”。它是提醒上课者关注有效课堂重要元素的一个框架,也是观课教师的一个观察课堂教学的框架。正如丹尼尔森所说的那样,“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
解读教材是教师要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有效教学框架最重要要素。在语文学科中,教材只是课程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清晰的教学内容。这个二度创造就是教材解读。教材解读其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确定。文本解读是挖掘文本隐藏的语文知识,要尽可能整体地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教材解读是把文本解读挖掘出来的语文知识,结合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学生情况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合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力求全面、深刻,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
解读能力,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阅读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能力。无论多完美多详尽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解读能力。解读要深入,教学才能浅出。作为教师只有理解正确了,深入了,才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机缘,适当地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统帅和号令。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又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理想课堂有效框架的三类目标,相对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描述更清晰,更能有助教师开展教学和观课议课。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如预测的阅读方法,写中心句、写场景等写作方法)。核心目标要求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不用大量时间教学的一律不得列入核心目标。有些经典文本,其文本内容主是核心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有些思想、情感见长的文本,其核心目标也可能是思想与情感。但这二者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在中高段及以后,文本内容是前提性的A类目标,思想情感是延伸性的C类目标。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此类目标。
三类目标的确定,每个学科和每个年级都是大有差异的。在一二年级作为B类目标的识字、拼音,到了二三年级就成为A类目标,甚至以默认已经学会的技能而不再明确地书写为目标出现在有效教学框架中。而在二三年级作为核心目标的朗读,除了在三四年级要求有所提升之外,也慢慢地在高段退居为A类基础目标。而理解文意、分析段落、分析篇章等,逐渐成为B类核心目标。完成了的目标,主这样成为学习的工具,成为服务于后面学习的手段。所以,具体每一年级以什么为核心目标,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学科校准的规定性(课标),文本中蕴含的最有价值的维度(语文知识),学生实际实现的可能性(学情分析)。
高效课堂是“双减”之下减负提质的重要举措,也应是每一位教师的永恒追求。有行动就有收获,只要教师在每一节课,在每一间教室里,用心耕耘,定会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朵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