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柳文化
文/潭妈
一提起“柳”脑海就会飘过各种写柳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诗人们一提起柳似乎就都诗情大发,佳作涌现。可见这柳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真是不能小觑啊!
身处长安,知道长安八景里有一处“灞柳飞雪”,也有灞桥折柳的习俗,说来便是非常有趣的由来。清代问世的《西安府志》有言:“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这当然说的是清代的景况;但史载,灞桥多柳,自古已然。唐代,政府在灞桥设立驿站。本来,在这以前,不管官家民间,但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走到灞桥后才止步。唐代这里有了驿站,就更是如此了。不知道是哪一位富有想像力的多情种子,在桥头折下柳枝,把满腔的离情别绪寄托到这个通体翠绿、身姿婀娜的具象物之中,赠予远行客。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送别方式,显然很快就得到大家喜欢,效尤者众,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为长安城独有的一种习俗。南宋人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载:唐代诗人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不以为然,咏出七言四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诗题名曰《折柳桥》,灞桥与折柳,遂成为浑然一体。(此段参考商子雍先生《作为文化符号的柳》)
绿色的希望
文/小潭
一读到《咏柳》我就想起春天。柳树好像就是春天里的绿色使者,把春的讯息传向四面八方。在春天里万物都充满生机,小花小草都开始努力生长,小鸟们也放声歌唱。我也希望在春天里我能再长高一点,身体越来越棒,学习也能日日进步,步步有所得。
碧玉妆成一树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