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Q实验室分析概述
截止6月5日,GQ实验室(以下简称GQ)2019年累计发布265篇推文,137篇头条中只有4篇不是10w+,并且有2篇是明星主题,这是少见的「明星带量不及常人」的情况。
是什么让GQ和GQ的读者如此特别,我将分别从GQ的用户画像和内容两方面做分析。
二、GQ实验室用户画像
以下数据来自西瓜数据、壹瓣、NLPIR语义分析系统。
杂志《智族GQ》的定位是「成为对生活有追求的中国精英男性的终极阅读良伴」,但GQ的用户男女各占一半。
GQ实验室读者性别分布年龄偏年轻,步入社会5年左右,精力旺盛,有较强奋斗劲头,处在职场上升期,有较高精神追求,是需要鼓励的一群人。
GQ实验室读者年龄分布从GQ较为多样的用户兴趣标签可以看出,GQ传达的观点是比较中性、中立的,且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并且足以覆盖年轻人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
GQ实验室读者标签分布用户留言除了广告和GQ外,多是生活词汇:朋友圈、故事、做饭、生活、香水、工作、公司;提及的人有:男人、妈妈、爸爸、男朋友、女朋友、老板;情绪正面词汇多余负面词汇:喜欢、希望、开心、发现、不错、好看、治愈、想要;地名出现三个:北京,上海,深圳;高频词里还有很多编辑的互动:标题、留言、转发、推送。
最近30天用户留言高频词西瓜数据给GQ的用户粘性和影响力都打了接近满分。公号与读者之间轻松愉快的氛围,足以体现出GQ在内容上较高的包容性。这也印证了GQ负责人的解说:“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一种更有趣、轻松,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一种生活态度。”
三、GQ实验室内容分析
1.选题
分析GQ的标题,可以看到,GQ的内容和读者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北上广年轻人的关心的朋友、男女朋友、婚恋关系、同事老板、理想和生活。
GQ标题词频统计这群用户的生活和精神比较两极化,渴望休假休闲又不愿意离开大城市,什么都能将就又什么都不能将就,节奏快,信息也快,情绪也是来得快去得快。尤其是形容词那一列,是非常明显的都市人群的写照。
提取GQ的标题词汇,足以概括到这类人群的全部关注点,尤其是除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之外的那些「生活的背面」:成年人、上流社会、克制、鄙视链、潜规则、优秀、图鉴、速成、生理、压力、中产阶级。
GQ标题词汇抽取拆解了GQ最近100篇头条的内容,按照主题分为6类:
GQ内容拆解事业/职场:除了工作的事,我把职业选择、人生理想也放在了这一类
人际社交:包含朋友圈社交、微信聊天、面对面社交的内容
父母关系:单纯的和父母、原生家庭相关的内容
婚恋感情:男女朋友、婚前婚后、单身、失恋、求偶
日常生活:生活里可以看摸得着的偏实体类的事件
精神世界:个人内心、年龄成长、情绪、心理、性格、精神向往、价值观 等方面
这其中有纯粹的内容,也有广告,但切入点都是基于读者的生活,尤其有很多偏向于「个人世界」,无关群体,无关利益,纯粹是一个普通用户自己的事情,够不够舒心,够不够痛快,够不够向上,够不够被理解,够不够被接纳认可。
2.漫画风格
GQ开始走漫画路线后,漫画的风格也有很大变化。
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是随着时间变化GQ画风的变化前三排是试验期,最后一排为现在在用的相对统一的风格一开始封面图片的GQ的logo很大,后来隐藏了logo,后来成为精致版的GQlab 。
前期尝试过不同的风格,有描线、柔和、彩铅、水粉、简笔……到现在已经相对固定,笔锋硬朗犀利,勾线较细,棱角分明,人物主体占比大,和大部分插画公众号画风有明显差异(见下图),和GQ「有型有款,智趣不凡」的介绍语风格贴切,和GQ的内容态度也很契合。
几个插画公众号的画风四、GQ实验室分析总结
抛开这次分析讲,GQ是我非常喜欢的公众号之一。
在GQ,任何一种观点是可以被允许的,任何一种行为是见怪不怪的,任何一种不满是可以发声的,发声的方式比抱怨和吐槽还要高一级,叫做自嘲。
GQ讲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普通人对生活的想象。北上广的年轻人在GQ可以遇见自己,遇见相似的人,哪怕没有在GQ找到归属感,GQ的漫画当作段子看,也是很有意思的。GQ的用户头脑理性,有较高的自我主义,自己是最重要的,至于明星,看看就好了。
GQ和GQ的粉丝互相成就对方,就像北上广和北上广的新人口一样。
应该向GQ学习什么?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是GQ对用户的洞察,经常在GQ看到这样的留言「GQ是在我身边装了摄像头吗?」。公众号要有健全的三观和包容心,绝不能高高在上,要去感受用户的所闻所见,去体验用户的生活,才能产出值得阅读,有影响力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