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作者: 懒笔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22:08 被阅读0次

以前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人同时乘坐电梯去楼顶,其中一个人在电梯里跑步,另一个人在电梯里做俯卧撑,最后一个人站在电梯什么也没干,最后他们都到达了楼顶。

故事简单,却富含哲理。

后来,我看到了这本书:

如果你没看懂故事蕴含的道理,不要紧,赶紧找书来看,看完书如果还没懂故事的道理,也不要紧,至少你会知道一件事,康熙那年,中国最高最富的康熙本人,却不是最帅,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信请看正面照:

端庄威严,一脸宽厚仁爱,儒雅之风范。但是,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你有必要将图拉近到脸部位置看看,如果看到了什么,请为我的PS水平点赞。

开完小差,言归正传,谈谈这本书吧。

作者王龙不知是何许人也,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奇作。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以时间或事件为主线讲述历史,本书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择取近代中西方社会中的若干有着共同的命运和相同的政治职位的风云人物,讲述他们波澜壮阔或是鲜为人知的一生,试图以此为节点连线,划出一条近代中西方历史进程的命运曲线图,并去剖析中国近代落伍的深层次的原因。

康熙皇帝和彼得大帝:每一个华丽的出场,不必有一个华丽的背后,就像每个不堪的背后,不必影响每个华丽的出场一样。

幼年两位皇帝命运多舛,一个父母双亡,形单影只,病魔纠缠,命悬一线,一个宫廷斗争,险些惨遭牺牲。但他们都勤奋好学,一个研读儒家经典,苦练骑射技艺,一个精于手工艺,善于战争游戏。

封帝后他们都胸怀大略,励精图治,但两人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

康熙推行仁政,骁勇善战,三天不下马,勤理政事,有奏必签。

彼得鞭子下面处诏令,事必躬亲,充当最勇消防员,锐意改革,鞭笞警察局长。

而最后,天朝天下太平,国力昌盛。俄罗斯走上了工业化强国之路。

还有彩蛋,两个画面。

画面一:300年前,在中国北方偏远的山村,人们还在用古老的祈求神灵的方式保佑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的同时,康熙在北京的紫金城内已经摇计算器,玩对数器,开平方根。

画面二:太子阿列克谢试图撤销改革,恢复旧制,叛逃被抓回。在一间阴暗的牢狱当中,身为父亲彼得大帝亲自拷打其子,彼时的阿列克已经浑身颤抖血肉模糊,死亡逼近,而站在一旁的彼得大帝一脸冷淡,甚至是冷酷。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才华抵不过人心齐

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两个人皆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和伊藤博文主导的明治维新都试图改革国家现状,但效果大相径庭。而历史又让两个人在来两个不同的事件中相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

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条约,李鸿章高傲异常,咄咄逼人,伊藤博文战战兢兢,不敢多言。

而在十年之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年过七旬的李鸿章跑到日本纳款行乞,任人宰割,而伊藤博文却是以胜利者的身份顾盼自雄。回国后的李鸿章还要被别人戳脊梁骨,骂卖国贼。你知道吗,在西方人眼中,只知有李鸿章,不知有中国。

李鸿章是否是卖国贼,自有分说,我只想说两个细节。

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李鸿章遭日本极端分子枪袭,伤情严重,但他休息三日便继续谈判。而谈判的过程以至于乞怜,将赔款减少三分之一,割地减少了近二分之一,谈判的最后,仍然努力争取,就像“市井买卖,彼此争价”似的,要伊藤赔款再减五千万,五千万不能让,让二千万,甚至苦苦哀求:“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还有就是这位华发老人在油尽灯枯之际,还被俄国公史恫喝催促,床头逼迫签字画押,不由潸然。

何以至此,李鸿章的一句“君臣朝野人心不齐”道破心机。

最后,如果李鸿章回顾过他和伊藤博文的这一生,他可能最想说的就是这四个字:

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太后:女人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先插张美图醒醒脑吧:

在没有ps技术和自然光的年代,图里的美女是自然的美女。其次再做一个推断,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而1819年出生的维多利亚女王彼时应该是42岁,而当时图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光彩照人,如同少女。当时的护肤产品不比现在,所以推断这张图应该是画像而不是照片。(看起来很合理的样子)

一个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个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却又女人掌管一个国家的命脉,他们无疑是那个是时代的女强人。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是男权社会,女人想挣得一席之地,注定会比男人付出的多。两个女人身后都是巨大帝国,她们的命运注定会影响到整个帝国命运。

比起未受教育且普通家庭出生的慈禧,维多利亚女王是标准的受良好教育的富N代,前半生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女人的生活,十八岁便头顶王冠,在帝国里荣耀及权利至极,但也不缺少普通人的幸福,丈夫阿尔伯特博学多才,二人关系亦师亦友,晚年年也是儿孙满堂。慈禧则是受尽人间悲苦,二十七岁没有了丈夫,四十岁不到死了儿子,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就算是在帝国中独揽大权,却在封建制度的社会里未曾受到过真正的尊重,因为自古红颜多祸水,女人治理 国家再好,也有人会说女人乱政,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是满目疮痍,风雨飘零。就她临死之时也懊悔的说到“以后勿使女人干政”。(过来人讲出的道理真是血和泪的教训啊)

再说说他们治理的国家吧,慈禧治理的中国如同她自己的命运一般,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耻辱史,在这个嗜权如命殚精竭虑的治理这个国家的背后,我恰恰看到的是一个在男权社会有着悲惨命运的女子,对于命运的拼命挣扎,和歇斯底里的呐喊,既然得不到普通人的幸福,唯有拼命的工作去填充生活的荒芜。她能竭尽全力做的就是不要让大清帝国在自己手里灭亡。

而维多利亚带领的英国却恰恰相反,英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极大发展,君主立宪制走向稳定成熟。我脑补了一个画面,就是维多利亚身着华丽的服饰坐在马车之上,在市民簇拥着欢呼声中,缓缓的走过当时的人民广场。看看一个女人是怎么做到爱情事业双丰收,走上人生巅峰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进程,就算是帝王将相这样的时代造就者,也只能是稍微的加快或减缓时代进程的脚步,仅此而已。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而驻足,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是的,某个人包括他们,也包括我们。

最后,故事太多,这只是部分,想知道更多“幕后花絮”,赶紧去看书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gd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