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我极少读外国文学作品,对这个遥远国度的作者更是一无所知,即使他曾获得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这本书却因疫情而再度被人们所关注,甚至被捧上神坛,这也是我买这本书主要原因。
但是读了之后发现它与疫情联系并不大,可能书商精准把控了人们的心理,找个由头来卖书,但这本书依然非常棒。
暂且不论它的思想性,今天先说说它的写作特点。
可以说它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独特的,在此之前,我还从未见过哪本将近二十万字的小说中没有出现一个人名。没有人名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在没有人名的情况下把故事讲清楚。
另外一大特点是大神们的共通点,不分段、不加引号。
随便拍了一页全书举目皆是大段大段的文字,你说我说他说全都挤在一起,引号也没有,得仔细分辨才能知道是谁说了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两个特点若是放在其它小说中必定是硬伤,但与这本书却莫名契合,虽然阅读起来抓狂而凌乱,却与主题相得益彰,因为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就是抓狂和凌乱。
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人们与被称为“白色眼疾”的失明症的斗争,这种病传播得极快,人一旦被感染便会失明,与平常的失明不同,他们不是陷入一片黑暗而是陷入一片白色,仿佛掉进了牛奶海里。
凭借着我们已具备的抗疫常识,切断传染病的最有效、最古老的办法就是隔离,于是第一批患者被政府强制隔离在一家废弃的精神病院里。
这是一个盲人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刚刚从健全人坠入牛奶海的盲人,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活下去,亦不知未来将会去向哪里,这是一群人的挣扎摸索和迷茫。
正常社会里的盲人会有亲人的帮助,有社会制度与正常人的保护,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习,他们虽然看不见,却可以被看见。
而精神病院的这群人才是真正的盲人,他们疯狂、无助、争斗、残杀……因为看不见亦不能被看见,“体面”沦为最无用的东西,迷雾笼罩了心智,兽性吞没了人性,他们丧失了姓名、丧失了尊严、丧失了一切可称之为人的特质。
于是这本书里没有段落、没有引号、没有姓名,糟糕的阅读体验给主题思想buff加成,所以这是本很致郁的书。
抑郁是过度思考的产物,致郁的作品可以引起情感的疼痛,因为痛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引发思考,去想许多个为什么。
写文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可以考虑下我的文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表达、展现方式。
轻快温暖的文一定要段落清晰、表述直白;厚重主题的文章可以适当加重段落的分量,增加细腻的描写;而要引发人思辨的文可以参考这本书,降低情感温度,多用白描。
一位大神曾解释过他的文里为什么不加引号,他说,不加引号可以看作是作者在转述角色的话,给读者以疏离感。
一旦读者与故事和人物产生了疏离感便会相对冷静,不容易因剧情的走向而大喜大悲,从而能更深入地探寻文本之后的思想与内涵。
文章的疏离感越强代入感就越差,如果你想以深邃的思辨取胜就选择前者,若想以精彩的情节取胜就选择后者。
我只是个没有什么深刻思想的通俗作者,也不是大神,更不能妄求读者从我云山雾罩的表述中体会出人生的意义来,所以我尽可能把文章写清楚,张三李四地取好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大神的作品只能借鉴不能拿来,弄不好就是效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