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自己“奇特的一生”

过自己“奇特的一生”

作者: Samhanx | 来源:发表于2016-10-03 00:13 被阅读20次

    上周终于读了《奇特的一生》这本时间管理领域大名鼎鼎的书,前几年关注时间管理时就已知其名,今年2月份的时候又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其中再次提到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这本书就是展示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日记,结果读来才发现是一个与柳氏有过交集的人对他的时间统计法和对他这个人的介绍和总结,书是薄薄的一本(微信读书下也不过三百来页),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

    其实书中的道理我们早就知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自动忽视掉了,也许是时间这笔财富得来的太容易了,人往往对于易得之物不加以珍惜。

    <blockquote>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
    </blockquote>

    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会越来越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我们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小的时候,觉得一天总是特别漫长,更别提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那是何等漫长的一段时光;等到长大工作之后,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特别是曾在学校工作的几年,看着一个个还是小孩的学生一下子就长高了,长大了,上一届的学生好像还没毕业多久,眼下又要送走这一届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感慨,自己又老啦。记得应该是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看到,心理学上对于这种体验有一种解释是,年龄越小的人,一段时间占他已过的一生中的比重越高,所以会感觉这段时间很漫长。比如一个25岁的人,一天的时间相当于他已过一生的九千多分之一,好比是九牛一毛,而一个5岁的人,一天的时间只是一千八百多分之一;再往大一点说,一个耄耋老人,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自己一生的八九十分之一,而一个十岁的小孩,一年的时间就占据了自己已过一生的百分之十了;在这个相对性上来说,似乎我们有这种体验也一点也不奇怪。

    看过一部叫做《时间规划局》的电影,很喜欢里面关于剩余时间的设定。人们似乎植入了一个手表,可以在手腕上看到自己还剩余多少时间(生命),而这个时间也是彼世界里的金钱,货币。这个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穷人们总是争分夺秒,锱铢必较;而富豪们做起任何事情来都是慢条斯理,他们拥有花不完的财富,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看过电影之后网上一搜,国外还真有公司做了这种手表,设定一个预期时间,然后开始倒计时,看看自己还剩多少寿命,不过价格也很是不菲。我自己也有用类似的APP来做过计算,其实按一百年来算也不过36500天,常人一生能活上三万天已然是高寿了,而对于80,90后的我们这一代,自己这辈子多少也算是过了将近三分之一了吧。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时间其实是很客观的,一分一秒,一天一天都在流逝,我们的这笔财产时时刻刻都在减少,而关键是我们用他换来了什么?

    <blockquote>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blockquote>

    以前我也实行过几次时间管理,用了APP,用了手帐本,长的一两月,短的三五天,都是以失败告终。以我自己的短暂的记录来看,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被自己白白浪费掉了。就好像记账一样,只有记录下来,你才会知道自己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花了那么多钱,时间既然也是我们的财富,为什么不也像记账一样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开销的呢?

    读完这本书,我又萌发了再次开始时间管理的想法,并且得益于柳比歇夫的方法和经验,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首先,柳氏为自己制定了一生奋斗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的一切工作,包括时间统计法,都是围绕这个终生目标而展开的。在盲目开始做时间管理之前,或许我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有目的性并不是一件坏事。

    其次,应该注意到,他的时间统计法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从26岁开始,到82岁去世,经过了整整56年不断坚持,调整,修改,完善的。借鉴他的方法,等若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而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其他事情,做的时候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种完美主义,认为一开始就要设计完美,其实哪有这么容易,实践中往往都是边做边调整的。

    第三,柳氏对自己的时间开销进行了分类,这个分类方法也很是值得借鉴(毕竟其人就是研究分类学的)。值得一提的是,甚至用于记录时间开销的时间他也计算了进去,这是以往我所忽略掉的。

    第四,时间开销的记录要尽可能地做到冷静、客观,不被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所影响和左右。就柳氏而言,他初期的时间统计日记还会出现一些感性化的记录,而越是到了后期,他的记录就越是简单、干脆、客观,亦或冰冷。哪怕当时他正遭受攻击指责,哪怕当时他正经历着丧子之痛,他的记录里一点痕迹也没有透露出来,更别说因此而停止了,冰冷得让你觉得好像这不是同一个人。

    第五,任何时间都是宝贵的。现在我们都有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的概念,这固然是利于我们规划时间使用的好事,但有的时候我们又太执着于此,明明当下就可以开始着手的任务,偏偏要放到相应时间内来做,甚至更有“走火入魔”者,51分就可以开始做的要等到整点再来做,这就是拖延症了。对柳氏来说,要的只是时间开始和结束的点,他的眼中任何时间都是宝贵的,没有碎片更没有垃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他只专注于眼下要做的事情。
    <blockquote>
    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blockquote>

    第六,虽说柳氏对待所有时间都一视同仁,但并非意味着他就不加以规划了。相反,他对时间的规划更加值得学习。柳氏会结合自己的身体节律,会结合当下以及未来可预期的工作,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对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而最为神奇的是,他最后的统计往往和他最初的规划相差不多。我们都希望能平衡好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我认为柳比歇夫就是一个不错的示范,当然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他太过机械、太过重视工作了。

    最后,柳氏不单单对时间开销进行了忠实的记录,他还会在每月每年都拿出时间来专门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作为他制定后续时间规划的依据。我以为这其实才是他的时间统计法的核心,单纯的记录时间开销也不过是让我们看到自己时间的流向,这和记流水账并没有太大区别,而记录之后的分析、总结和反思得出的东西,才是我们期望从时间记录中得到的,在之后还要能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才是实现我们做时间管理的目的。时间管理并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我们自己。

    <blockquote>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blockquote>

    这次,我想要像在扇贝打卡一样把时间管理坚持下去,一点一滴开始,也许多年之后再看,自己也过了“奇特的一生”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自己“奇特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mr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