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四重境界

学习《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四重境界

作者: 润泽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3-26 07:51 被阅读0次

1

正德三年(1508年),阳明先生三十七岁。龙场悟道之后,前来向他求学的人络绎不绝,面对求学若渴的学子们,阳明先生写下了著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以助他们进德修学,切实受益。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一名悟道者对后来者的教诲,明朝学者施邦曜先生对此文的评价是:这篇文章是初学的规则,要点是“立志不渝也,好学不倦也,改过不吝也,嗜善若不及也。作圣之功,尽于此矣。当书以置左右。”

阳明先生悟道之后始终依道而行,绝不是一个“教条”之人。但在这里,他以“教条”为名,实则是为凸显“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之重要。原文中,阳明先生用了“慎听毋忽”四字来强调。这是对学习者的提醒,除了读懂字面的释义,更要读懂“教条”背后的深意。

2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对于立志,有的人会存有这样的疑惑:我从小没有立志,但走到今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啊,为什么还要立志呢?

其实,阳明先生所讲的立志,是着眼于人生之终点。一个人在做大事业、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确实也能有所成功,但他为了做大事业、追求幸福而选择的方式路径,未必都是正确的。如果一开始的道路就选择错了,没有正确志向的牵引,那么即便路上取得再大的成就,到了路的尽头也会发现,自己原来浪费了那么多生命的时光。

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呢?立志而圣、而贤,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为世人揭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人生真相,每个人都可以朝着圣贤的方向提升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志向”。

真正的立志不是要去做怎样的事,不是未来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老师,而是你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如至少成为一位君子。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人生要抵达怎样的最终目标时,他的出发点和所走的道路才有真正的价值。

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勤学不等于勤奋,如果不知道勤学的目的,勤奋的付出也算不上用功。所以,勤学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立志。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勤学的目的至关重要,若无志向在前,学习会缺乏动力,也难以开心。

在阳明先生看来,勤学的标准“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确立了目的和标准,才谈得上勤学的方法:放下自己的认知,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如此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真正激起想要勤学之心。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改过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改过的方式需多加注意。改过有两个层面:一是“事上改”,二是“心上改”。事上改过看起来容易,但很难“不二过”,想要真正改过,一定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每一个错误的起心动念,都可能通过积累最后导致危险的结果。有无“缺于廉耻忠信”?有无“薄于孝友之道”?有无“陷于狡诈偷刻”?心上有漏,事上有缺,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责善:责善,朋友之道。

对于“责善”,阳明先生特别提到了其对象:“朋友”。何谓“朋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有了相同的志向,向同一个老师请教,这是责善的前提,责善之道用于朋友,尽量不用于家人和上下级之间。

责善是同师、同志之道,有了这样的沟通前提,当你委婉地给他人指出不足时,对方才有可能接受并改之。而在家庭中,长幼有序,孝悌为先,不能简单地相互责善,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而在职场上,各项工作自有其制度、流程,责善需要与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家庭和职场里不能指出对方问题、不能批评他人,只是要注意场合和沟通方式。比如,你可以组织家人/团队每周召开一次深度沟通会议,在会议上彼此可以畅谈,但也要注意,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能有“愤心”。

3

学习《教条示龙场诸生》,可以分为四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在文字上明白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这篇文章文字上并不晦涩,初学者读上几遍,基本可以掌握大意。但文字上读懂,与自身成长并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重境界:真立志,真勤学,真改过,真责善。

阳明先生讲,凡人与圣贤的差距,关键就在一个“肯”字。只要你肯真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便能收获成长,迈上人生新一台阶。

第三重境界:明白人生真相后地必然选择。

立了志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践行?还是“知”上不够,若能深刻体证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潜能,一定会在勤学、改过、责善上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教条”。

第四重境界:明合妙用,自信地走向成功。

阳明先生25年上下求索,终在龙场悟道,清楚地知道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重要,他后半生的明合妙用,立德立功立言,向世人证明这条走向真正成功的路径是可行的。

四重境界,你在哪一层呢?

相关文章

  • 3.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致良知

    3.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王阳明 《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朗读 《教条示龙场诸生》课文导读 【3.1】诸生相从,于此...

  • 立志须量力而行

    读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有感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先生在龙场落难期间,对跟随他学习的儒生的一番教诲。这篇文...

  • 《教条示龙场诸生》

    致良知四合院 2018-05-20 21:22 3.教条示龙场诸生 戊辰(1508年) 【3.1】诸生相从,于此甚...

  •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王守仁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 教条示龙场诸生

    [背景介绍]1508年,正德三年戊辰,阳明先生37岁,在贵州。时任龙场驿驿丞。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环境...

  • 教条示龙场诸生

    (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三十七歲,以上書救戴銑等,忤宦官劉謹,廷杖幾死,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龍場猶窮荒不文,守仁日與...

  • 教条示龙场诸生

    立志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

  • 教条示龙场诸生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王守仁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 《教条示龙场诸生》

    今天再读此文,觉得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先生指出做人、成事的教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环环相扣,指引我们走上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四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ro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