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雄安新区的冰山之下》读后笔记

《雄安新区的冰山之下》读后笔记

作者: 鲍_1fec | 来源:发表于2018-04-25 20:24 被阅读3447次

几年前当听到“雄安”这个地名时,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样觉得陌生,如今这个名字可是响彻华夏大地。“雄安新区、千年大计”为什么雄安一下子成了新区?为什么它承担了千年大计的重担?这两天读到一片雄文,令我如拨云见日之感。做笔记为自己复盘。

一、新区的由来。

习近平: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6年5月27日  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

首先,官方明确的表示雄安新区的由来,是为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其次,官方明确表示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而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要的两项举措,就是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官方的解释,雄安新区是为疏散北京而建的,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位相当,都有着“陪都”的意味,那么雄安新区为何如此“超凡脱俗”,有着千年大计这般不同寻常的定位呢?

从1992年浦东新区诞生以来,中国先后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那么雄安的“新区”有什么不一样呢?

新区一般都是由国务院发函批复,这次的雄安新区却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决定成立,其政治地位已远超一般国家级新区。

很明显,雄安,不止于新区。

从国家的各项安排看雄安新区的地位远超过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一、雄安新区是最高领导人亲自提出的战略计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提出的计划。

二、雄安新区调用了许勤陈刚等高配官员,人事调配涉及全国,需中央向组织部下指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人事调配限于北京市政府,市组织部就能搞定。

三、相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和媒体曝光率都大大超过前者。

所以,同样是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雄安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北京副中心。换句话说“雄安新区”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北京服务,也不止是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

那么“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又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雄安建设一年的回溯。

第一、雄安的房子不一样。建立新型住房保障系统。仿新加坡模式,即“政府直接管理部分土地,建成公租房,房价很便宜,为有需要的人提供。

第二,率先实行公务员管理改革。聘任期内,聘任人员是公务员,聘任期满,任用关系自然解除,聘任人员就不再是公务员。(雄安的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

第三、率先施行大部制改革,即实现政府管理的扁平化。

第四、税制改革,国税地税合并。

第五、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试点。

第六、取消户口,实行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制度。

第七、深入的全天候反腐败制度。

每一处都是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进行的改革试点。

如大大所说“雄安新区现在还是一张白纸,受到各方面利益牵绊较少,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

这些数量众多的体制改革措施,如果放在其他地方推行,阻力是毫无疑问的大,但放在一张白纸的雄安,在国家意志的强有力贯彻下,仅仅一年就实现了全部落实,并有希望推广到全国。

二、为什么不是深圳。

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进行、也是一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的地方,是深圳。深圳的探索卓有成效,但是在今天,当曾经的开拓者收获了金钱和荣誉之后,他们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体制的捍卫者。也就是常说的既得利益集团。作者简单罗列的深圳制度改革的失败案例。

1988年,深圳要政治体制改革,想搞立法会——结果搞回了人大政协。

2001年,深圳要政治体制改革,想搞大部制——结果一个机构也没裁。

2008年,深圳要政治体制改革,想搞市长选举——结果一个区长选举都没有。

2010年,深圳要政治体制改革,想搞全员聘任制——结果6年一个公务员都没有解聘过。

想当年,深圳一片荒原好纵马,现如今,深圳一片礁石易搁浅。

三、千年大计。

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我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目睹了国家逐渐强大,感受着生活慢慢富足。同时,我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公。林林总总的问题。国家下一步如何走,无疑是继续改革。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关系着党、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命运。每深一步的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也是我等百姓难以想象的。而且毫无疑问,当涉及到你我利益时,我们也一定会成为反对者。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寄托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希望。

此谓——“千年大计”。

我是一个很抠门的人,但忍不住打赏这篇文章。

强烈建议阅读原文,并关注“吃瓜群众岱岱”

https://www.jianshu.com/p/6dc75f0b7612

岱岱的号被封,此链接已不可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雄安新区的冰山之下》读后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tu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