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道德制高点,总喜欢说人性不可靠
有这么两个故事,大约是讲人性,通过考验,然后发现人经不起考验,所以说明了人性是经不起考验这么一个道理。
故事如下:
一对年轻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诚度,于是就让自己的闺蜜出马,考验丈夫是否花心。
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闺蜜“偶遇”丈夫,于是闺蜜与丈夫双双中招,睡到了同一张床上。结果是夫妻离异。
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板,感激于一个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让这位员工在公司自己开发的一个小区里任选一套。结果这位部下选了一个120平方的大套,让这位老板很是不爽。
他以为这位部下会自觉地选择一个80平方的小套,“没想到他这么贪”。他改变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这位部下一个80平方的小套。于是这位部下心怀不满,这位老板也失去了一个好员工。
乍一看,人性的确经不起考验啊
可是,一个妻子这么去考验自己的老公和闺蜜,一个老板这么去考验自己的员工,这真的是考验吗?
如果把一盆香喷喷的骨头给你爱犬去考验忠诚也算是考验的话,那么想出这么一个考验的人的心理似乎更加值得怀疑。这个阴暗面已经是爆表了了吧。
应该说,这么做既错了人性这两个字,更玷污了人性这个词。
事实上,上述两个故事,都无疑是以道德制高地去俯瞰人本能心理,用社会道德属性去衡量一个人心理的生物属性。以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却更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道德缺陷。
设置道德陷阱的人比踏入道德陷进的人更可恶
那位丈夫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这么一个桃色事件,我们中国家庭有多少夫妻在隐忍和平淡中走完这和睦的一生?许多丈夫持有着一颗贼心却永远缺着一颗贼胆,更没有遇到一个诱发贼胆的艳遇,从而对家庭忠诚了一生!
基因繁衍后代的机制,让人这一辈子都有着出轨的生物本能,社会建立了道德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一夫一妻制度,却不可能消灭人性。在性这个问题上,人类永远都在用道德的理性和生物的人性作斗争。做妻子的放一个陷阱,结果丈夫踏进去了。这里的逻辑就在于,挖了个坑,里面放了个金饼,结果一个人为了拿金饼掉了进去了。挖坑人和落井人谁过错?谁又过错在先?
再说说那位老板,那就更可笑了。员工给你创造了价值,得到应该有的奖励,结果这个奖励还要他过五关斩六将,你真的存心奖励吗?还是说,你在把奖励当做耍猴的奖赏?这除了体现这位老板劣根性或者心理阴暗面,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相信真正成功睿智的老板不会做出这种愚蠢的行为:
首先,赏罚不明,制度不依。如果这位员工的贡献真有那么大,以至于你去让他随意挑选房子,那么他即使挑选排屋,你又有什么好忿忿不平?难道你不是按照你的绩效奖惩去激励吗?那么,你制定的制度难不成是摆设?还是说,你制度根本就没有,奖惩随意由心?如果是这样,我必须说,这位员工,你亏大了,应该把房子要到手,然后毅然辞职。
第二,不守信用。这位员工没有按照你的规定挑选房子吗?还是说你的意思是“任意挑选一套房(=默认最小的房子)”。你这不是不讲诚信是什么?如果你玩不起,就不要故作大方,许下大诺言。许下诺言,就要说到做到,这叫做诚信。在这个诚信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这么一个奇葩老板想必也是淹没在旧时代大军中一员。
第三,不尊重。这种做法,是打着激励的幌子,做着施舍的行为,是对人的最大不尊重。王首富马爸爸等大佬都说过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几年的风投已经开始倡导找项目比不上找人。这位老板还在用耍猴的方式对待自己最优秀的员工,对待帮助自己创造最多财富的那个人,这是用自己的劣根性对抗现代社会的文明性,是对人性最大的侮辱,是对现代商业文明的挑战。
所以,很多人打着道德制高点评价人的生物属性,然后批判他人的不道德。错把道德当人性,错用道德评价生物本性,错以自己的阴暗试图去挖掘别人的阴暗。这种害人害己而不自知的行为,足以让人警醒。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我们又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人性呢?
人性是生物的本能,道德赋予了它善恶
我们通常说的人性,其实是人的道德。一个人是否出轨,一个人是否偷窃,一个人是否善良等都是道德水准。而人性这个词本身却更多的指的是人的生物属性。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道德的超我属性来批判人的本能行为。
大概我们最关注的是,生活中我们人性是否是善的,在类似于出轨贪婪这样的事情面前,我们能否保持着善的人性。
其实,换个说法,也就是我们能否用理性战胜感性。因为从生物本能的感性而言,欲望会让我们选择更多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行为,而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理性让我们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克制。
但事实上,这个克制的过程是艰难的,从本质上而言人的本能欲望十分强大,游戏痴,小说迷,追星狂,赌博,吸毒,出轨等都是无法克制本能欲望的结果。人性本质上是一种天性,表现为对欲望的追求。是理性,让我们的的欲望得到了克制。
人性本身没有善恶,社会赋予了人性善恶,因为恶会对人和社会造成伤害。但这些都会一直存在,并不会消失,理性只是起到压制的作用。不仅如此,欲望本身也有它们的合理性,对整个社会而言,欲望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所以,人性中本能欲望一直存在,以诱惑人们欲望的方式去考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归根到底是自身缺乏安全感而寻求安全感的欲望而采取的行为。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用另一种欲望诱惑去考验他人的理性,这本身不合理不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在做对方理性防线的敌人,帮着敌人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对抗,是不是助纣为虐呢?这是对人性最大的不尊重。
上善若水,人性的善与恶,要辩证地去看
事实上当欲望被放大到去作恶,道德谴责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承认人性中欲望的存在和强大,去拥抱人性中我们的弱点,接纳自己的这些缺点和亲人朋友的这些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地去发挥人性中善的一面。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芬森的助理乔治提出建议:让芬森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说:“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若干年后,哈里成为著名医学家,当他听说这件事,也是老泪纵横,他坦言,如果恩师果真那么考验他,他一定会掉进陷阱,再也不会成为恩师的弟子,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因为当时他家里正是缺钱的时候,母亲就医需钱,弟弟妹妹上学要他供养。
而正是芬森的宽容和宽广胸怀,让他赏识的哈里有机会成为名师弟子,有机会做出杰出成就,而没机会暴露人性中不美好的一面。
真正的善,是能够看透人性中的暗面,承认它们存在这个事实,拥抱、宽容,让正能量得到发光,真正掌控人性。这是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