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
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
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山本耀司
如果要切入了解自我认知这个东西,其实可以从缺少自我认知的人那里体会一下自我的重要性。而自我认知缺乏会导致的精神疾病之一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BPD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
简单来说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外界认知的不稳定性。对他人的看法总是非黑即白,非爱即恨。但是和反社会人格的对比就是,他们不会将伤害投入到社会中,他们更多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对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是不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不稳定的人格。
虽然精神疾病的状态定性如此,但是人的偶尔不良状态也很相似。没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就没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
可是既然我们不太可能自己看到自己,那么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自我认知呢?是过往的经历,外界的影响和对自己的期待。
我一直也没太明白为何积极心理学中Tal教授要鼓励大家建立稳定的外界支持(说人话就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绝对信任的朋友)。因为那些稳定的关系,可以不断支持你,告诉你自己你是值得被爱的,你是很棒的。这一点很重要,真的。这也是人是社群动物的原因之一吧,一定要有一个无论你做什么,都接纳你的空间。
父母如果十分信任自己的孩子(所谓信任更重要是精神支持,就是哪怕他们的孩子的价值观无错,但是与社会主流相悖,他们也一样支持)他们的孩子一般也没有特别叛逆,而且也有更多的自我认同。(我真的要吐槽一下,社会的外界支持环境真的很糟糕。)
过往的经历会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许是经验,也许是教育,也许是财富,这些都构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那么对自我的期待就是有关偶像崇拜了,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以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女孩子,可以是十分有才华的作家,可以是演技高超的演员,总之就是各种你眼中的“人生赢家”。
有这么一个偶像对于精神稳定意义是重要的,极端点来说,对于没有信仰的人,他们需要这么一个人存在,所以没有信仰的社会有其危险性。希特勒能鼓动那么多人实施惨绝人寰的屠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灵魂的形态是流动的,人实在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看一段文字的悲喜,一个故事的结局的好坏都会影响一段时间的心情。
总体来说我个人还是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研究缺陷也是存在的,它始终带有宗教般的情怀,更少社会与环境的分析,理解不到位就成为鸡汤式乏味,但是无论如何总归是积极的。
基本相关书籍:
《动机与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
社会与心理学的理论对我们的信念影响深远,因为在几代人之前,大家还是要自律,自谦与自我批评,以一种确保维护其自尊的方式来行事。自我为中心被视为恶行。
Martin Seligman的看法是,现代对自尊的强调并没有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包括抑郁,反而是引起了这些问题。我个人是很赞同这些观点的,因为个人经历吧。无名者更易专心练剑。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过去几十年人们强调的不是马斯洛和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那么当代的美国文化会有很大不同,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都会受到影响。
但是,无论你如何看待自己,你都永远不是别人口中的那个人,开开心心做自己就好啦~到这里好像和山本耀司的那些话没什么关系嘛,我觉得他的自我认知要归于“经历”这一部分,这也是人生行动的意义所在嘛~
最后的最后:不要比较,不要比较,不要比较(⁎⁍̴̛ᴗ⁍̴̛⁎)~
(1704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