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这个世上报恩的人少,但是,没有一个不报仇的!”那时候年轻,对他的话很不以为然:我们大抵上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有恩不还的人,怎么能在这个世上立足呢?
现在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才发现,报仇的人虽然不见得像他说的那样,每一个都是睚眦必报;但是,报恩的人少,倒是千真万确的!至于一些有恩不还,甚而至于恩将仇报的,也是所在多有。这么多年,我见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很有那么几个人,也很有那么几次让我刻骨铭心!
有的人,好像天生就是那种只知道无限制地利用别人,无休止地让别人为他做事,一旦别人有困难有求于他的时候,你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还有的人,利用你为他做事的时候,说尽了奉承你的好话,一旦达到了他的目的,发现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将你一脚踢开。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重用两大谋士文种和范蠡,经过十几年的卧薪尝胆,成功地灭掉吴国,成了霸主。但是,范蠡却发现灭了吴国的勾践情绪不对。他留下一封信辞别勾践,不与之共享富贵。不仅如此,他还劝告患难之交的文种, “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可惜的是,文种不相信范蠡的苦口良言,他不相信勾践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结果没有多久就被勾践杀害。
共患难时没有金钱和美色,没有名声和享受。大家眼前看到的都是萧条和落寞,身边经历的都是苦难和艰危,同心同德、一致对外尚且不能保证渡过难关,保全性命,哪有时间和精力再来窝里斗?一旦打败了困难,渡过了艰危,外来的生存压力和威胁已经不复存在,金钱、美色、说不清的名和利齐集眼前,大家的心事就被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占有优势地位、已经达到了目的的人,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占有这些资源,怎样才能尽情地享受这些资源。可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自己想要多占,就必须让其他人滚蛋!到了这个时候,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几乎就是必然的选项了。古代的帝王如此,很多普通人也是如此。
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也是由人对利益的支配和占有欲决定的。道德高尚的人追求的目标偏于精神层面,蝇营狗苟的小人则只在乎所得利益的多寡。因此孔子感慨万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德高尚的人好面子,不耻于谈利;小人不同,他们满眼满脑子全是利!天底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没有他们不敢说的话!
其实,我朋友的那句话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在这世上,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是人的天性,是不需要教育就很容易学会的技能;但是,滴水之恩,报以涌泉却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持久的、良好的教育,才能让一个人拥有如此的美德。”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几乎人人都曾见过的例子:一个小孩儿有了一块糖,TA第一个动作一定是往自己的嘴里送,而绝不会送到别人的嘴里,哪怕这个别人是TA的爸爸、妈妈或者兄弟、姐妹。你可以说这和吃奶一样,是非条件反射,是人的本能。但是,问题是,天性和人的本能,区别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