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河水是用来连接远方和此处,那么当今的互联网更是把彼此拉的紧紧的。爱是一种对了解的渴望,因为在模式化的生活里,我们没有功夫关心感受。
就算是情绪出障碍需要咨询,我们也喜欢模式化,而这是一种距离感。我们因此渴望一种连接,网络把人连在一块,人们用网络来了解。
但是网络也可以不是用来了解,而是用来批评。有的人喜欢当老好人,有的人觉得不当老好人是一种尊严。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个世界是需要他们来矫正的。批评阻碍了了解,而真正的批判思维则必须充分了解。
爱如果构成了伤害,那是因为有了期待。有了期待,还有控制。期待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但控制的出现,就是付出感,就是“我为了你好”“我已经够不错了”的情绪炸药,一定是非理性的。
我没谈过恋爱,听说这种《付出感》通常出现在恋人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付出感是罪恶的元凶。一段成熟的关系,存在于两个独立而优秀的人之间。
我个人的经历,付出感,出现在我和室友之间。两个受伤而过度自我关注的人,如果承认自己的自私互相克制,还可以对付。如果双方想当《好人》
还要让你《感动》,那就是《付出感》了。后果一言难尽。爱如果有了控制,即使不问金钱,也难以下咽。
但爱的权力绝不仅仅属于文人雅客,知识分子,也属于乡野愚民。并不是大字不识就会
控制他人。控制他人是因为我们不觉得他人是可以被自然而然理解和接纳的,必须做些什么。孩子哭了,要哄,不哄要打,不会关心为什么哭。无论是安慰还是所谓的帮助,强烈的期待是强烈的否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比较普遍的,突然有一天,我们觉得应该《善良》一下。我们的安慰和帮助是一堆教科书的模式。是一种习俗的反应。即便如此,爱与被爱也是普通人就拥有的能力。
没有经验,无法理解他人的苦。经验多了,陷在一个一个沟通的模式、知识的模式、学习的模式、认错的模式、治疗的模式里。这些血的教训是痛点,也是我们帮助他人的经验来源。爱其实完全不需要经验。我们只需要理解:他需要,就够了。用自己的经验去爱别人,自己的痛点就控制了别人的感受。这不难理解,你穿秋裤,是你妈觉得你冷,冷就是个痛点。
如果痛点造成的控制仅仅是穿一条秋裤,我想世界就美好了。但控制本身就是匮乏,因为没有才需要控制,以便拥有。有,就要更多。如果缺钱去挣钱,就不用把《爱》扯进来。但是为了得到,我们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们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努力着、付出着、最后愤怒着。
爱不是安慰和帮助,而是无言的理解和接纳。接纳不是纵容,而是明白。明白之后,远离也好,拒绝也好,安慰和帮助,都是爱。否则,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安在别人身上,就不好了。
理解是最大的安慰,接纳是最大的帮助。我们甚至无法接纳自己这颗心。心接纳事实,也接纳他的特点,才能爱。我们把经验的教条用来付出,不如好好看看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互联网没有把感受连接。我们摘下一个面具,又带上一个面具。爱是没有控制的。没有控制就不叫面具,叫做教养。而我们觉得这个太空,也就不要拿来修理别人,帮助别人,安慰别人。
理解的困难在于我们的恐惧,恐惧未知。人无法想象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物品,也很难理解不同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和接纳,就把《爱》的大旗放下,因为他从未扛起,只是写了个字罢了。需要理解,就去理解。需要知识就去学习。需要什么,就去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