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林则徐本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理由虎门销烟,却被英国以此为由发动鸦片战争,反而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当时的赢弱不堪已经彻底暴露在了所有人的面前,清朝进入了一个极度危险极度衰败的时代,不仅有着昏庸腐败的皇帝和贪污受贿的朝廷,战斗力科技也都是战五渣水平,而就在这个内忧外患之下,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出生了,她,也就是后世褒贬不一,但是无疑却对清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作用的慈禧太后——老佛爷。
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氏,说来也算是官宦世家,是清朝八旗子弟下的镶蓝旗子弟,但是镶蓝旗本来就不是规格很高的八旗之一,而慈禧太后的父亲也只是朝廷中的中等官员而已,所以慈禧似乎以后也就只能按照当时的门当户对成为某个同样是八旗子弟的中等官员家族结婚了。但是,在咸丰皇帝的选秀中,可能由于有几分容颜,有可能由于上天的眷顾,叶赫那拉氏被咸丰皇帝选中入宫,并且受封兰贵人。不要以为这是一步登天的好事,其实对于大部分女子来说,入宫为妃反倒是坏事了,这所谓上天的眷顾反而像是上天的拖泥带水,为什么呢?能够被选中为妃子的大多数家庭出生还不错,所以就算不被选中也能够过个起码不凄惨的人生,可一旦被选中为妃子,可是绝对不能再脱离的,也就是说,你的一生都会在皇宫里度过。但是皇帝后宫,妃子3000,真正宠幸的可能也就那么几个而已,这时候,如果你有个比较好的出生或者很好的容颜,还有可能去尝试那么几个的可能性。但最大的可能性,却是成为那妃子3000中的2900个,在无人宠幸孤独的状态下,终身被限制在宫殿里,度过凄凉而悲剧的一生。
皇帝所宠幸的妃子一般都有非常高的地位封号,那么我们来看看叶赫那拉氏的封号兰贵人吧,这封号似乎听起来很好听,但实际却不然,其实是一个等级非常低的妃子封号,一般获得这种封号的人落得的结局有大概率就是孤苦的度过一生了,可是上天再一次眷顾了她吧,叶赫那拉氏作为一个地位很低,可能几个月也碰不到一次皇帝的人,竟然在入宫短短四年内就怀胎了,而最最关键的是,怀的竟然还是男孩!要知道咸丰皇帝是一个虽然后宫妃子3000,却没有一个男孩,叶赫那拉氏的男孩对于咸丰皇帝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几乎板上钉钉的成为了皇太子,母以子贵,叶赫那拉氏也成功地连升几级,最终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懿贵妃。
成为贵妃之后,叶赫那拉氏在宫中倒是位高权重了,但是咸丰皇帝的帝国却也不堪重负了,在外国联军的欺负之下,咸丰皇帝逃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行宫,也许是厌倦了整天治理朝政,也许是被外国联军打怕了,又也许是想好好放纵一下自己,总之咸丰皇帝到达那里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去过,整天声色犬马,并很快就将自己的身体搞垮了,眼看就要活不成,作为一国之君终究还是要安排一下后事的吧?叶赫那拉氏的孩子还太小,不能自己管理朝政,于是乎,咸丰皇帝想到了一个相对来说还比较聪明的方法,先是委托了几个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但是顾命大成反而往往是最容易踹了自己的小皇帝的人,想一想司马懿干的事吧!咸丰放心不下于是又让叶赫那拉氏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此来达成慈禧太后和顾命大臣之间的制衡,从而稳固朝庭,安排完这些之后,咸丰就一命归天了。
然而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忍,咸丰皇帝想的是通过慈禧太后和顾命大臣进行制衡,从而稳固朝政,可是那些顾命大臣是什么人?那都是朝廷的老油条,在朝廷上的势力盘根错节,而且位高权重,这些人哪里会把从一个深宫当中走出来的慈禧太后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慈禧太后不过是一个和小皇帝一样的傀儡而已,更别说顾命臣之首肃顺在之前就因为慈禧太后的一次执政事件弹劾过慈禧太后(在慈禧太后还没有成为慈禧太后之前),两人已经结下了冤仇。于是乎,从咸丰皇帝驾崩开始慈禧太后就被牢牢的掌握在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地稳固基业,并且保证大清的香火延续,慈禧太后必须要制止顾命大臣的把控朝政的行为了,但是该怎么办呢?首先难道运用自己的垂帘听政太后的权利对那些顾命大臣进行打压?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顾命大臣才是真正掌握了权力的人,而且慈禧太后还不是当时唯一的太后(还有另一个在咸丰死前是皇后的太后)只要一经弹劾,说慈禧太后是“小女子不懂朝政乱讲话”,那很明显慈禧会马上被压下去。
那么既然顾命大成在朝廷中势力盘根错节,就一步一步提拔人才,慢慢替换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不就行了?也不行,当时的慈禧在邮政局天赋也不过是一个呆在深宫中好多年的年轻女子,她怎么提拔出优秀的人才呢?
这条路走不通,可不可以提把自己的原来的镶蓝旗家族中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似乎能够很好地管理朝政吧!真的是这样吗?不,在古代的朝廷里,最切忌的其实就是外戚专权,因为外戚专权所引发的大变故大灾难数不胜数,如果慈禧将自己家族的人带到朝廷当中,别说立刻就会被顾命大成以此为由彻底冷落,就算自己也肯定会担心家族的人们踹了爱新觉罗家族,断了清朝的香火。
想来想去,慈禧终于想到了一条非常合适的路,要知道,打压顾命大臣是为了维护爱新觉罗家族得以顺利传承,而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己私欲啊,所以说,这件事也不仅仅和慈禧有关,而是和所有的皇亲国戚都有关,毕竟如果真的让顾命大成把持朝政,那么永远处于政治风暴中心的皇亲国戚肯定也会受到非常巨大的影响,如果真的让顾命大成篡权,那么皇亲国戚所面临的肯定也是灭顶之灾,而在皇亲国戚里面,就不乏有同样的强大存在了,最终,慈溪选择了既有胆识又有谋略,还有非凡的权利的贡亲王作为自己的盟友,在上任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拔出了顾命大臣,成为慈禧在为政治道路上的第一把火。
可是在成功解决顾命大成篡权把控朝政的问题,并且同时积累了一些政治资本之后,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慈禧太后的眼前:朝廷里的所有大臣,有实力的摆架子,不肯服从她,没有实力的服从了也没有什么用,要重用谁呢?还是从原来的满族人中挑选吗?可是大部分满族人都没有什么真实才学,起码和真正的汉人比起来差得远了,可难道破例提拔汉人吗?这可是清朝从始至终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呀!要知道爱新觉罗家族正是原来汉人的死敌!重用汉人不怕从中报复吗?
可是,转念一想,虽然汉族确实和满族有着深仇大恨,然而在历史的冲击之下,这份仇恨也没有先前那么强烈了,更重要的是,自从清朝立国以来就没怎么重用过汉族,导致汉人一向字是甚低,基本没什么架子。现在突然提拔,势必会被提拔自己的人感恩戴德,如果想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的话,选用汉人绝对是最合适不过。当然,这件事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但在汉人们的才能面前,似乎也值得去帽一下这个险了。于是乎,慈禧力排众议,吸纳了众多有才的汉人进入朝廷,并趁机把自从和慈禧一块儿打压顾命大成而被封为摄政王的贡亲王也打压了下去(毕竟当时这位亲王已经有把控朝政的苗头了)
事实证明,慈禧太后的决定是正确的,当时的反抗清朝的最大革命组织太平天国的叛乱,险些闹得清朝鸡犬不宁,所有的满人将军都节节败退,可就是慈禧太后提拔的汉人,却火速治军,成功的治理出一支现代化军队并灭了太平天国,解决了清朝的内忧。虽然在这期间由于慈禧的儿子体弱多病很快死去,又换了个新皇帝光绪,却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变动。
然而内忧解决,外患还少不了,欧洲各国的列强还是不断地压迫着中国,而中国凭藉着其最强战五渣的战斗力,成功地节节败退并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这个事情是势必非常需要解决的,但是如何呢?当时朝中的好些大臣就提议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大臣之首也就是刚被压下去的恭亲王)学习欧洲列强和美国等的工业革命技术,并且通过这些技术武装自身,改革换新大清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这种提议确实非常合理,可还有一些人说:国家的立身之本并不是实力和轨迹,而是道德,怎么能去学习向欧洲这种野蛮国家的技术呢?不如坚守本国本心,自己自强自新。
那么,慈禧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选择呢?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第一个提议是最占道理的,然而,两个因素却让慈禧有些犹豫:第一个,支持中国学习欧洲进行工业改革的是有着巨大的野心并且刚被压下去的恭亲王。而支持中国坚守本心,自强自新的,则是一向支持自己的翰林院大学士,这种情况下如果支持恭亲王的话,无疑会让人打小心思。第二个:大学是所说的话真的确实有些道理,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难道不应该是精神而不是这些阴谋诡诈的技术吗?不过,这两个念头很快就被更加现实的问题给打断了,现在清朝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该不该自强,或者该不该学习其他列强,而是如何摆脱生死存亡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实力不强,随时随刻就有被灭的危险。所以到底要不要学习欧洲列强呢?需要,不仅仅是需要,是急切的需要,迫在眉睫的需要!想到这些之后,实习也就再也没有顾及刚才的两个顾虑,又是力排众议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成功地运行了很多年,让中国出现了兵工厂公司,而在慈禧太后的不断砸钱之下,中国又将自己的水军兵力打造成了所谓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水平,这让垂垂病危的中国甚至进入了短暂的兴盛。但慈禧再牛也逃不过岁月的侵蚀,做完这一切之后,她五十多岁了,从20几岁就开始垂帘听政到现在,她已经为清朝做了太多,操劳了太多,她也累了,也想为自己考虑考虑了。
就这样,慈禧挪用了一些公款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园子,并且还权于光绪皇帝,准备过舒适的养老生活。然而,光绪皇帝是一个又称迫切强烈的改革愿望的人,非常想把清朝也像日本一样改革成君主立宪朝代,又碰巧遇到了几个在君主立宪方面深有作为之人,这些人也就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几个人一拍即合,立马开始迅速的改革,而且是非常彻底的改革,不仅改革制度,彻底进行洋务,而且还经康有为建议准备将朝廷里的官员大换血,换成思想较为开明的人,并且准备君主立宪改革。
结果好了,慈禧老佛爷在漂亮的颐和园里正舒舒服服的养着老呢,听到光绪皇帝这么做的消息,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本来其实慈禧已经准备放宽控制了,光绪想要进行洋务运动也并不怎么反对,但是在后面的那两项却是慈禧万万不可接受的,首先要官员大换血,说是要换成思想比较开明的人,但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就是想把慈禧原来的人都换掉呀!慈禧虽然已经不那么管政治,可长年的执政使她对于政治的渴望较为强烈,光绪这么干无疑触碰了她的逆鳞。这还不算,还说要实行什么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说得好听是搞三权分立,说的不好听就是直接淡化爱新觉罗家族的影响力,直接断送清朝的香火啊!如果一旦君主立宪成功,那么清朝的皇帝就彻彻底底沦落为了吉祥物,慈溪守护了爱新觉罗的香火将近一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光绪干这种事。
于是乎,慈禧非常的愤怒,觉得光绪被康有为欺骗,于是再次发动政变,满门抄斩了除康有为梁启超以外的所有戊戌六君子(康有为和梁启超跑得快,全都跑到日本去了)并且终身软禁光绪,年纪轻轻的皇帝被软禁,后续也没有人,谁来执政呢?毫无疑问,我们的慈禧老佛爷再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但是这次他的真诚就不像之前那样光彩照人了。
每个人都会衰老,每个人在衰老之后,有一部分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但还有一部分会越来越偏激,固执,守旧,这个现象本来也没什么的,但是坏就坏在一个已经衰老了,变得偏激固执的人还掌握着国家大权,而清朝末期慈禧再次上任似乎就发生这样的情况,现在在慈溪,早已没有20几岁的时候的决断力,但是权力却比20几岁的时候更加庞大。就这样,清朝在老年慈禧的带领下经历了许多大事,可没有一个是对清朝有利的大事,什么由于信任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功,准备对外国列强宣战,结果对十一个外国列强宣战被八国联军进攻,被迫赔款4000000000000两银子呀,什么举办60岁大寿结果海军被日本全面还赔款200,000,000两银子呀,不仅把钱都弄光了,甚至在最后,慈禧还亲手签订了袁世凯给她的退位书,可以说是亲手断绝了清朝的香火。
慈禧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的荒废无度和干的那么多蠢事,导致我们在当今对慈禧的评价非常低,大部分人都说她是妖后,说她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说他亲手灭亡了清朝,然而当我们理清慈禧的一生之后,我们不妨再重新思考一下,慈禧太后到底是救了大清还是害了大清呢?从她生命中最后的十几年的所作所为来看,她确实害的大清,而且害得非常之惨,害得连底裤都不剩了。但是,想一想是谁在咸丰皇帝死后,挺身而出维持住了大局?是谁开启了洋务运动提拔了曾国藩,李鸿章等等有才出力的汉朝大臣?没有慈禧前半生的这些所作所为,清朝还能存活到一九几几年才会灭亡吗?显然不是的,所以说,如果站在历史的公允的角度来讲,慈禧非但没有害大清,反而还数次救大清水火之中,可惜呀,就是这么一个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的传奇女性,因为丝毫不逊色于武则天的人,就因为晚年的一个决定而断送了一生的威名。如果在光绪执政时,慈禧太后能够放下心中的所想安详度过晚年,也许她在历史上留下的会是青史留名百世流芳。可是她放不下,放不下大清的百年香火,也放不下心中的执念,这也许就是慈禧作为引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的莫大的悲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