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真实?什么是真实?怎么样才算真实?
今天下午,DvT个案治疗体验去到第四天,换了一个治疗师,同样不知所措的我。
今天没怎么玩耍,大部分时间,我跟治疗师都在静默和摊尸中渡过,除了静默和摊尸之外,过程中我们有对话、有对望、有推搡、有触碰,真真假假,谁知道呢?
我表达的最多的是:我很焦虑,我不知道可以干嘛了,我很尴尬、怎么办怎么办……最后,时间到了,治疗师匆匆离开,大概他也松了一口气吧。我却有一丝失落,随即一股悲伤涌上心头,甚至还掉了两颗眼泪。真实,是冒出来最多的字眼。我想要什么?我想确认什么?
安全。对表达的恐惧,需要确认表达是安全的,才敢去表达;对表达爱的恐惧,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才敢去表达爱。
焦虑,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以一个怎么样的形象跟对方相处,疆住了。
一对一个案挑战更大,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其他人可以作为观察对象,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你与治疗师两个人,四目相对,无处可躲;你所做的一切,也没有其他第三方给予反馈。
在团体玩耍里,我们可以更随意或试探性质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受欢迎就可以继续,没反应就可以停止或转换其他方式。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做一些更“安全”又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举动。
但在一对一个案里,这些参照物都没有了。而治疗师给你的反应孰真孰假,跟本无从判断如何调整自己,焦虑就来了。想要真实,大概就是想要确认是否是双方都舒服的方式吧。事实上,这也是我的一惯模式。今天的静默时间,给了我更多空间去体会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除了“根据外界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对自己无意识的限制”应该是我的另一个习惯模式了。
过后才发现,我可能被来访者的身份限制了,并且主观定义了:来访者处于弱势位置、来访者一定是带着问题来的、有一双治疗师的眼睛盯着来访者的问题看。于是,似乎自己做什么都不太对,做什么都很不自然。因为我正在行为层面“验证”自己预先给自己设定的形象,这就是对自己的限制。
七天的DvT戏剧治疗体验结束,从一开始的期待,到后面兴奋过后内心的焦虑甚至恐惧,一次次被迫面对自己的不舒适,看到自己的习惯模式带来的限制。
DvT治疗的核心是“降低对不稳定性的恐惧”。
稳定性,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习惯模式,当稳定性受到挑战(习惯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不再适用),我们便恐惧、便焦虑。觉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不舒适,学会与自己的不舒适共处,发现自己对自己的限制,逐渐尝试扩大自己可以承受的不舒适区……这大概就是我们在DvT玩耍里面可以有所收获的东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