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别称纸鸢,此外也叫风禽、纸鹞信等,这些称谓都与禽鸟相关,概括了他们能飞的的特点。而称作风筝,则是因为在鸢首缀一个小竹筒,风入筒中,其鸣如筝。这有些像绑纸在鸽子身上的风笛。而更有在风筝上装置简单簧片琴弦的,叫“鹤琴”。
中国是风筝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风筝最初并不是一种娱乐工具,而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像《鸿书》中但只“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和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等典故中提到的木货和纸药,便是这种用途,后来梁武帝被侯景包围在台城的时候,他用纸鸢告危求援。
“风筝”的称谓,当是五代以后,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答上栓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近似古筝声音,因而得名风筝。
唐代以后,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子弟游玩。风筝的形状也更加丰富,除了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北宋以后,放风筝开始流行于民间,而且日盛一日。
明清以来,风筝的制作日趋精巧,以至于曹雪芹竟心为所动,撰著《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几十种扎、糊、绘、放风的工艺。此时的风筝,已经不只是一种娱乐用具,也成了一种工艺品,并出现了不以施放为目的而是用作装饰品的风筝。
至今,放风筝仍是一种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而且十分普及,多姿多彩的风筝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值得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