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乡的麻糖

家乡的麻糖

作者: 淡然5778 | 来源:发表于2024-02-01 23:25 被阅读0次

       

          摘: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粘的爷爷上了天。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我的家乡称“糖瓜”叫“麻糖”。在我记忆里,腊月二十三是个美好的日子。对过年习俗一丝不苟的奶奶,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环节。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奶奶让我传话:家里人都不准说赖话,因为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户户要进行祭灶仪式,除了供奉糖瓜,还要换灶王爷画像。把旧的灶王爷画像揭下的同时,要“请”回一帧新的灶王爷像,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贴上。

          奶奶还告诉我关于灶王爷的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据说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因此,老百姓对灶王爷十分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送灶时,人们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正如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中所写的那样:“古时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描绘了中国古人在小年祭灶的情景和仪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原来中国古人祭灶也这么隆重啊!我便拿了鸡毛当令箭一样奔走相告。这一天我们弟兄姐妹就小心翼翼,谁也不敢多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像平时那样推出嘴来就是话,赖话也随之蹦出来被灶王爷听见。      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爷爷最忙的一天。与其说是爷爷忙,不如说是“后勤部长”奶奶忙,她要为爷爷祭灶神的仪式进行准备。初一和十五奶奶吃素,小年这一天也不例外。到了晚上奶奶把餐具都清洗干净,用瓢从水瓮里舀水倒进洋瓷盆将手洗干净,再把爷爷买回的一大包麻糖从院子的窗台上拿回来,摆放在盘子里。双手端着轻轻走到贴有民间油印的彩色灶神爷画像前,毕恭毕敬把盘子放下,然后爷爷上场了,设香炉、点红蜡,焚三炷香,再取三张叠得整整齐齐的黄裱纸,点燃,膜拜。    奶奶站在一旁也是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请求灶王爷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民间油印的彩色灶神爷,仿佛正欣喜地观望着眼前的香云,享受着人间美味和祭拜。祷告完毕,爷爷取下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的灶王爷烧掉,再向空中遥拜后磕三个头,对灶王作别。

        在爷爷祭灶时,我一直守在这里,不是我对祭灶感兴趣,而是我流着口水等待着爷爷祭完灶,把供品分给我们吃。终于祭灶仪式结束了,奶奶将灶王爷品尝过的麻糖分给我们,然后把小脚上的灰尘拍一拍,盘腿坐在炕上,笑眯眯着看我们吃麻糖。

        我最喜欢吃饧圪旦儿,一股甜甜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再也矜持不住,把饧圪旦儿送进嘴里,反复咀嚼。那饧圪旦儿的香甜之味便迅速地散溢在唇齿之间,爽啊!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立时爬上了稚嫩的小脸。我鼓着腮帮子,但是只要上下牙齿相对,便会感到一种难于自拔的香甜粘软。

         记得,那时奶奶远远看见我吃饧圪旦儿,便会走过来弯下身子,笑嘻嘻地问我:好吃吗?我便一边口含饧圪旦儿,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好吃!我还想多说几句,但一张嘴,那一口甜甜的口水就顺着嘴巴流下来,我只好吸溜一声咽了回去。奶奶看着我的吃相,仰着脖子笑不停……

          我的家乡阳明堡的麻糖很有名,在小城人人皆知。每当腊月二十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扯着嗓子喊:“麻糖,麻糖,阳明堡的麻糖,快来买啊!”那响亮地叫喊声,像新春的号角,唤醒了人们过年的意识,孩子们像箭一样从家门射出来,总会央求着家人买一些麻糖。      阳明堡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当地人传承着老一辈人留下的手艺。我的家乡做麻糖的有好几家,但最后只留下两家,都是乔姓饧坊,是我本家的叔叔,他们都有自己的饧坊。冬天是做麻糖的最好季节,每当进入腊月,两位叔叔就穿上工作服,夜以继日在自己的饧坊忙碌。叔叔的麻糖选用优质原料玉米粉、大麦和玉谷籽,原料搭配有严格的比例,把优质玉米粉上锅蒸熟后,将浸泡后的大麦芽倒入玉米粉搅碎,经过高温杀菌发酵,用一夜时间温火熬制,把握火候,进行搅饧、拉饧、出锅、切块、冷却,这样美味的麻糖就诞生了。

          两位叔叔的麻糖在我的老家都很畅销。其中一位叔叔已把手艺传给儿子了,而且他的儿子开了网店,并且凭借网络平台把家乡的麻糖推销出去,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后来,“忻州广电网”还专门进行采访报道,两位叔叔的麻糖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麻糖有莜面麻糖、酥籽麻糖、饧板、饧圪旦儿。还有圆溜溜的糖瓜,我们老家叫糖圪旦儿或者饧圪旦儿,白里透着淡淡的黄,间隔有序的花纹,清晰而又别致,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是年轻人的首选。而莜面麻糖,含在嘴里即化,适合老年人的口味。

        总有一种习俗,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总有一种情愫,根植于血脉,让人无法释怀。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剪窗花、写对联、蒸白馍等,辞旧迎新,过个好年。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我专门买了家乡的麻糖,并与几位朋友一起分享。但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儿时的祭灶中,仿佛爷爷祭灶后,奶奶分给我们麻糖,正与家人一同品尝传统中甜蜜的味道。这些麻糖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像路标,在似水流年里,让我们在回望时,找到家的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的麻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gz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