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赞赏他人拥有大智慧,羡慕他人做事果断。我们总觉得,这些令人羡慕的品质来自于先天,或他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或读过的书籍。
直到近两年读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才明白,那些优秀的品质并非天生,而是刻意训练得来。
正如罗振宇《启发》这本书,是将自己多年来坚持每日60分钟记录进行汇编,我们读来觉得很过瘾,但他经历过的那些焦虑和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
最近也读了一些关于笔记类的书籍,书中介绍了一些记录笔记的方法和思路,还有这些笔记的格式。如同俞敏洪所说,我们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这个世界。我太喜欢这句话了,从此刻起,这个世界便开始以我为中心。以我来定义知识,以我来定义价值,才是我们记录的意义。而浮墨创始人少楠说,笔记的本质是增援未来的自己,所有的记录都是以“我”的需要来定义。
这就为我们大大缩减了笔记的范围。对他人来说意义重大的信息,对于我来说只是鸡肋,只要是我用不上的,便不能称其为知识。
而我们记录的知识便是雕塑自己人格、人品、观念、认知的重要素材。
智慧从哪里来?从我们见过和做过的事中得来。从我们读过的书,但这些书中的知识要成为我们自己的,要运用这些知识为我所用;从我们经历过的挫折和痛苦中来,但这些痛苦和挫折不能把我们打败,而是从中汲取了经验,总结了教训。
智慧不是书中的故事,更不是经历过的往事,而是真正用心思考和总结。如果没有思考,即使历史重演,你不懂得利用趋势;没有总结,即使机会到来,你也不知道如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