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占”便宜不好,盛情一定好?
忘了在哪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是一位学生想认识一位教授,通过中间人牵线联系过几次,关系属于半生不熟。有一天,教授搬家,也叫了那位学生帮忙。结束后,为了表示谢意,教授送了一床被子和两个枕头给他,说:“小刘啊,真是感谢你帮我出了不少的力-。这被子和枕头,都是没用过的,全新的,你拿去用吧。你是个学生在外面租房子住,哪都需要钱也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故事到此,我们来分析一下:
教授的心理,送被子一方面是为了表示感谢还人情,最大的因素可能是因为搬了新家,发现东西实在太多,想要处理掉,但是又舍不得随便扔掉或者随便送给不相关的人,送给小刘则是一举两得,既还了人情,又处理了不需要的东西。同时他还会滋生优越感,感觉自己帮助了小刘。
小刘的心理可能是:这些我都有了,我拿回去也没用还占空间。再说这么大的东西,拿回去路上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收下了我就得为了这个不需要的东西欠下教授一份人情。拿人的手短,我不愿意欠人情。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谢绝,至少我肯定是。而提及这件事的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件事,他认为小刘应该收下。因为1、他收下了,其实是帮了教授的忙,让他愉快地处理了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最令教授舒坦的处理方式。2、谁都不愿意欠人情债,那是一种负担。收下了,也是帮教授卸下负担,让他舒心。3、教授会认为自己也帮了小刘,为小刘省了钱。这样他们的关系又近了一步,也许下回他有需要也会“理所应当”地找小刘帮忙。一来二往,大家就成了朋友。有一种说法“朋友就是靠你欠我,我欠你,大家互欠人情建立起来的”的不是吗?
从中我的所得:1、并不是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人馈赠,不求回报地付出,就一定是对他人好,就一定是对方想要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是不是他\她最想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是一个正常人欠了人情,都会想着得找机会还回去。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不断给予,其实是不停地在给对方心理上添加负担,也许慢慢会由被感激转变为被反感或抗拒,因为压力太大。世界上,也许只有父母持续的无条件付出不会让人压力沉重吧? 2、原来接受馈赠有时候并不一定仅是欠人情,也可以是一种帮助!当接受的是他人对你的帮助的回报时,就满足了对方卸下心理负担的需求。接受的是他人的赠与或者帮助时,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我家有一套房子出租,新租客是一个22岁左右的年青和他的女友,他希望租金能便宜一些,因为他还要把父母接来住,经济负担挺重。由于他的孝顺,我当即就自降200元,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并且我还将房子进一步整修了一番,在他住进去时,陆续添了更齐全的家具、家电,换下了旧的沙发套和窗帘。过程中,他们无数次地道谢,也说过好几次不需要我再操心了,我做的已经令他们非常感动了。当时我没站在他们的处境去多想,只想着尽可能地把我能想到的都做了。到后来,我再送东西去,他的女朋友两次都抱歉说有事不在,给了我一把备用钥匙,让我开门进去就行。我能明显感觉到,她怕见我,事后我反省了一番。应该是由于我的过于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很大超出了他们的承受,加上又谢绝了他们的请吃饭的邀请。现在想想,对他们来说,也许他们要的就只是我能够给予租金上的优惠以及在他们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给予回应,,他们最不想要的是我一厢情愿强加给他们的沉重人情。
这个认识,让我生活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由一个不愿意接受馈赠不喜欢欠“人情”的“高冷”派,只会一味“布施”的给予者,成了如今懂得适时接受盛情,懂得节制泛滥的热心懂得给他人的负担腾出一个出口,慢慢学会平衡付出与接受给予的人
以下是自检
一、文章是想表达什么?以及传递清楚了吗?
文章想表达的是一个观念:接受他人的馈赠和帮助,并不一定是占便宜,也可以是一种对他人的帮助。热情似火热心过度,也不一定值得提倡,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
传递清楚了,很清楚。哈哈,认为我没传递清楚,不知所云的战友请知无不言。
二、文章是否足够真诚?
挺真诚的。不过“确保是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而非自说自话”这点,我感觉做得不是太好,确实通篇下来,有点自说自话的感觉,水平有限,也不知道要如何能做到是在与读者沟通交流,希望有战友可以指导一下。
二、这篇文章的受众是谁?
受众是像我一样,不太习惯接受别人的回馈或赠予或帮助,将这视为徒增的人情债增加心理负担的人们。还有常常对人过度热情,不小心给人造成了心理负担却不自知的人们。
三、你为这些读者提供了什么有用的信息?
简单到复杂:看似只是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馈赠的简单行为细想之下并不简单。
次要到重要:是否接受他人的回赠或者帮助,看似只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经过一分析它其实是社交的一个很有效的也不可忽视的手段(用手段听起来貌似很功利)。
四、文章的逻辑是否清晰且严谨?
被难到了,逻辑是否清晰自己也看不出什么,希望水平高的战友指正。
第一部分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对馈赠者和接受馈赠者心理的分析。
第二部分提出笔者的分析和看法。
第三部分写了我的从中所得。
第四部分用我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来论证这一点。
第五部分写我的转变和收获。
五、文章的论证是否精彩?
是否有巧妙的类比?类比这个技能以后得多多加强,从来没有运用过。
是否设计了文章的节奏(路标性质的数字或图片等)?也没有呢。
六、标题是否传达了明确的信息?
读者是否只通过标题就能知道自己能获得什么?
原标题是“另一种帮助”,感觉不够直观,读者无法通过标题就明白文章要传达的内容,经思考已改成“谁说’占’便宜不好,盛情一定好?”。感觉上更直观一些。
我的标题引发了读者什么样的情绪(恐惧、好奇等)?
标题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因为它与我们常规的观念相反,激起人们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