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概念
为什么不给我们教科书?
教科书里有什么?
单词。
什么样的单词?
作者的话。
那我们手里的是什么(活页)?
许多其他人的话。
为什么我要你们拿这些?
因为一种观点给你一个片面的世界。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我们全体,我们所有故事的总和。
也就是说,我们主观上对概念的定义,来自于选取哪个或者哪些作为主体,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及维度来看这个主体。有句老话说“一千人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一千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种不完全相同的“定义”,这就是概念的本质与来源。世界的多样性来自人类特有的思维,这些思维组成了文字,形成了历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所谓的“历史”,其实也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为它不可能“完全”。
(02)关于女主的父亲
在电影中开头,他气定神闲的坐在沙发上,拿着书对着电视,电视里的答题人还在思考,他的答案已经脱口而出。每一道题均如此。他应该是智力超群的。然而,作为这个“家”唯一的男性,他却对身后妻子与女儿们的“争夺战”视而不见,任由妻子拿走了这个月他们唯一的“粮票”,还要在小女儿的催促下才意犹未尽的拿起外套去找出门“买东西”的妻子。随即,过马路,他见妻子恍惚跑上前护住妻子,却把同行的小女儿遗忘在路边。
后来,妻子查出艾滋病回父亲家休养,他自然不能幸免的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被隔离在“一间还不错的公寓”里。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见自己的女儿。
小女儿为入学需要监护人到学校面谈,他帮了这个忙。临走前,他说:好好待在学校。你可以。反正我是不行的了。
一个智力明显高于常人的人来说,想要“混”个还不错的生活,应该不难,但是看女主的父亲,除了用一团糟来形容,他还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她是个女权主义者,她有自己的看法”,由此撇清自己的一切关系。
有个观点说,人与人的区别,本质上其实是智力运用能力高低所致。而运用智力的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去环境,家庭,性格等方面。女主的父亲似乎在自制力以及责任意识上问题比较突出。但女主同样智力超群(她一个月去学校一次,却能在家读完邻居捡到的一套残缺的百科全书,考试轻松拿满分),却有不一样的人生境遇。
(03)关于女主
她靠幼儿时期仅有的一点与母亲的美好回忆支撑,一直相信眼前的父亲母亲仍是她的“上帝”,无论多么糟糕——生活无法自理,几个月不洗澡,内衣从来不洗直到穿烂为止,捡垃圾桶里的食物果腹,母亲拿走了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大麻——她都不想跟他们分开。
但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还能自己读完一套百科全书(虽然少了一本),一个月去一次学校期末还能拿满分。在青少年时期,她跟朋友离家出走,朋友抽烟喝酒嬉闹的时候,她只是坐在天台边上看书。她一直在思考,从她的自白中,她没有埋怨,她只是茫然。看着自己无力改变的一切,一直像个局外人般审视着,但她找不到答案。
直到母亲去世。
我一直以为,事情会变好,母亲会清醒过来像小时候那样照顾我。可是,其实是我在照顾她。她就像是我的孩子。但是现在……
现在,轮到她自己清醒了。她应该照顾自己了。这一次她的自白不再迷茫。
我想和人们齐头并进,不想在他们之下。我要去哈佛,变得非常先进,读所有最好的书。有时候我发现我的想法是否接近疯狂。用我所有的潜能去做这件事。我必须这么做,我没有选择。
学校老师得知她同时学习十门课程,问她是否准备三年读完四年课程,她说,两年。老师说,你会累死的。
“不,我会活的好好的。”
后来,她成功获得奖学金接受采访,媒体挖出她儿时不堪的经历,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
我怎么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给了我选择。我没有后退的路。我到了一个境地,当时我只想,好吧,我要尽我所能去工作,并且看看会发生什么。现在我要上大学了,而且纽约时报会给我付学费。
显然,女主的智力继承了父亲,但她却在同样糟糕的家庭环境下,无人引导的前提下,过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一切的转折点来自母亲的逝世,却或许贯穿在她看似随大流的“蛛丝马迹”中。
这其中,对于智力运用这一点的影响因素,除了家庭环境等方面,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能让女主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关于女主的母亲
关于女主的姐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