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作者: 儒家大弟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09:38 被阅读0次

    一切心理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在心理自我辩护,经常和自己“头脑中”的人对话,以此试图证明他人是错的、你是对的,这也许意味你在试着为某种心理防御做辩护。


    个人简化版:

    识别防御机制

    ① 否认与压抑:否认自己的某些需求和欲望,害怕强烈的情感体验

    ②转移与反向:把需求转移对物质的上瘾,或者羞耻感从内在转移到了外在

    ③ 分裂与理想化:对自己感到深深失望,创造一种作为掩饰的理想化自我形象

    ④ 投射:当我们投射自身承受不起的感受时,为了摆脱痛苦,经常找他人替我们承担

    ⑤ 控制:对无助感和依赖他人恐惧,喜欢墨守成规,以把意料之外的情绪波动降低到最低限度

    ⑥ 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试图通过谎言,掩饰我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造成的结果

    ⑦ 羞耻防御:认为他人看到自己内心的丑陋,一定会嘲笑我,不断憎恨自我,否定自我

    自身防御行为

    ① 否认:在说话时,压低自己的声音,通过笑容掩饰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在压抑或否认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② 理想化:在朋友圈或与人言谈中,有意或无意识地透露自己的外貌、财产等状况,并潜意识贬低别人的行为。

    ③ 羞耻防御:在别人谈论自身时,极其容易引起自身的反抗情绪,因为别人的话触碰到了我的羞耻感,触发了羞耻防御。

    ④ 投射:在自己承受痛苦的时候,把自身的情绪投射到身边人或亲人的身上,而且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他们引起的。

    ⑤ 合理化:当别人有对象的时候,明明心生嫉妒,嘴上却极力否认自己的情感需要,反而对外强调自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⑥ 羞耻防御:在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别人,指责别人,来掩盖自身的羞耻。

    ⑦ 否认与压抑:在聚餐或其他人多的场合,不敢表达自身想法,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己说的话得罪人或不吸引人。

    解除防御机制

    ① 承认:我们身上的防御机制不会仅仅因为意识到它们就会消失,我们不可能彻底治愈;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一种“不用为任何事烦恼”的境界,只要面对生活,就会遇到各种挑战。

    ② 警觉:只有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自身惯有的防御行为,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当痛苦出现时,鼓起勇气,不要沉浸在头脑的想法里,与繁杂的心念保持距离,从自己的想法中抽离出来。

    ③ 改变:改变是一个过程,在努力解除自身防御机制的过程中,你要不断面对选择,究竟是直面痛苦,还是退回到熟悉安全的领域;强迫自己做一些一直在回避的事情,忍受痛苦,直到它消失。


    以下为正文内容: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心理中一个普遍而必须的部分,既给我们提供了保护,帮助我们解决了人类经历中的一些难题,但同时也阻碍了我们成长以及对满足感的获得。严重或根深蒂固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妨碍我们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真正的需求,无法体验丰富的情感甚至无法保有自尊的生活。

    通过转移或误读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防御机制常常会妨碍我们如愿以偿,带给我们自我挫败感,甚至使我们产生自毁倾向。当你强迫自己过度“忍耐”愤怒或不快时,你会丧失动力去做给自己带来这些糟糕感受的事情。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关系中得到更多需要的东西,创造生动而可控的情感生活,更好地判断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并因此发展出对自己切合实际的预期,使自己的内心和外在表现趋于一致。我们的内外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也就越准确,越能抵消落差感,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提升自尊,增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心理防御的本质

    曰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

    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想自己撒的谎。

    防御机制只顾当下,而不计后果,是一个人思虑不周的反射行为,只是为了规避当下的痛苦,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

    我们极容易养成自己特有的或者习惯性的防御模式,而这些规避痛苦的惯用方法则会对我们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我们与自己生命里重要的他人的互动习惯会说明自己一向使用的防御机制。

    曰心理防御机制有什么样的表现?

    信任或依赖他人因为漫长而脆弱的童年期,我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这就会影响我们长大后信任和依赖他人的能力。

    管理自身感受自打出生时,我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如果我们没有获得需要的感情支持(安全感),我们今后就很难具备很好的管理自身感受的能力。

    自我价值感/自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人是尊重我们的,如果我们早期的成长环境没有为自己输出这种个人价值感,那么我们终其一生都会被羞耻感/低自尊感困扰。

    曰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恐惧、愤怒与仇恨婴儿时期面对全新、毫无熟悉感的经历是痛苦的,因为逃避不了某个感觉而感受到迫害,甚至开始厌恶这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最早应对不熟悉或痛苦经历的反应。

    很多成年人害怕那些全新的和不熟悉的体验,这些恐惧让我们尽量绕开风险,在面对未知时,紧抓住熟悉感不放,不愿尝试新工作,展开新的关系,甚至不愿尝试新发型。很多人日复一日地生活,害怕打破以往的模式,去做计划之外的事情。

    我们中很多人会在感到疲惫、饥饿、痛苦时发脾气,对着身边的人发泄。发牢骚是对愤怒的一种表达方式,牢骚是因不愉快的体验而来,但我们却时常将其加之给身边的人,好似错误在他们。

    冷静与自信当父母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随着这种反复回归平静状态的经历,婴儿便逐渐生发出在自己世界里的安全感,慢慢地,婴儿就会相信自己的抚育者会及时出现,帮自己解决痛苦。

    对可靠照料,以及反复回归到平静的持续经历,不仅让婴儿对抚育者充满信任,同时也在构建其自信的基础。

    羞耻感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不安全,对获得茁壮成长所需的食物与情感支持不再确信,婴儿的恐惧、愤怒与仇视情绪也会积累到不堪承受的程度,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去忍受这种痛苦经历,就只能在意识中抹杀它。婴儿自此失去了学习忍耐和了解自身经历,而是努力摆脱,不愿再想起这种经历,选择依靠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

    羞耻感是童年满足感匮乏的严重后遗症,是一种最强大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情感,驱使着我们过度依赖自己的防御机制。

    嫉妒与妒忌在面对取得某种形式成功,实现了目标,在经济上赶超了我们的人时,经常会激发出我们强烈的羞耻感,从而对这些人产生厌恶。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可能拥有的想法,多少会让我们想要去贬低拥有者。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它会教我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可能激励我们为之努力。但是如若此时混入羞耻感,嫉妒便让人不堪承受,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为了摆脱感受,我们可能产生消灭对方的强烈年头。

    那些在情感上与物质上始终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在他们的成人关系里有安全感。因为我们会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会恐惧我们的床上与缺陷让自己不值得他人去爱。

    爱、感恩与共情能力若你的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你会充满感激;若你身边的人能理解你的感受,并协助你去面对它们,等他人有需要时,你也会为它们做同样的事。

    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所需时,当我们依赖的人无法共情到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就会很难有共情他人的能力,同时真爱他人的能努力也会严重受到限制。

    或者我们表现的对他人过于同情,太在意他人的需求。只有通过先满足他人需求的方式,自己的需求才会被满足。但这种共情力更多的是为了构建起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对抗羞耻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是真正的慷慨。

    []十种常见心理防御机制

    曰压抑与否认

    压抑压抑并不只出现一次,它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证被压抑的内容不再回到意识中去。

    即便你能克服一些非良性行为或思维模式,你还是会想出其他非良性方式压抑痛苦。它还是必然会继续以某种尹隐秘的方式让你知道它的存在,比如披着幽默外衣的嘲讽或挖苦。

    很多压抑自己敌意的人会用隐秘和间接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而通常那些方式连他们自己都看不出来。我们不会直接把愤怒说出来或作出攻击性的行为,而是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拖后腿,抱怨,倔强地不与合作,或者干脆“忘记”去做那件事。

    否认一个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与我们的愿望或信仰有冲突,于是我们便否认其真实性。

    我们会否认某种感受,特别是当我们的文化或父母告诉我们说这种感受是不被接受的时候。由于内化了这些信息,我们向自己隐藏了这些感受的存在。

    每当我们开始否认的时候,无论否认的是感受还是事实,我们就是在否认自己的意识。换言之,假借这个防御机制,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知道或多或少是对的事实,并因此分裂我们的意识。

    压抑或否认不是一次性事件,因为受到压制或否认的情绪总是想逃跑,它们是一种需要持续努力去维护的不稳定状态。一种典型的努力方式就是对真相反面的不断重复。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通过他人来满足依赖的需求。由于我们在生命早期的依赖经验是有创伤的或十分不可靠的,于是,我们便将对需求的觉知压抑下来,变得极其独立,自给自足。我们还会否认自己感到的某些需求和欲望。

    那些压抑或否认的需求并不会真的消失,只是我们淡去了对他们的意识,潜意识里的需求依然会以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压抑需要他人的意识的人经常选择从食物、究竟或药物中寻求慰藉。在成瘾人格中,你常会看到有些人对某种物质的偏好。

    若你有食物或物质相关的上瘾问题,你也许是在压抑或否认一种需求,即与他人的连接;若你性欲寡淡或对性完全不感兴趣,你肯定是压抑了自己的欲望;若你难以向他人寻求帮助,可能是你发现自己的需求是不被接受的。那些告诉自己不太需要朋友、亲密关系或者性爱的人都是否认自己的需求。

    情绪

    若你依赖压抑或否认应对强烈的感受,你可能已把这些感受驱除到了意识之外,并将自己视为一个冷静、镇定自若的人。也许你一直处于“平稳”状态,没有过大悲的时刻,但同时也没有大喜的体验。压抑自己感受的人会要他们所有的情绪,而不是其中的一两种。

    若你从未生气过,你也许是在否认自己的愤怒,特别是在你能客观看到自己有合理的理由去生气的情况下。若你知道在某种情况下,你应该挺身而出,但却一如既往地忍让,比如某人利用你或让你失望,这也许是因为你害怕因愤怒而带来的结果,从而选择了否认。

    自尊

    在某些方面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或者对我们是谁感到羞耻的经历令人非常痛苦,于是我们压抑或否认对他们的意识。而且,我们会专注于让自己及生活看起来一切正常甚至更好,作为对真实自尊的一种替代。如果你发现自己很在意外表,想确保别人觉得你不错,你可能实在压抑自己对羞耻的感知。

    否认自身受伤或有缺陷的人经常发展处有意识的优越感,随处炫耀优势,寻求他人赞美。他们会看不起他人,觉得不如自己。因为他们压抑了自己的羞耻,任何可能让他们自惭形秽的东西都使他们感到受威胁,他们还会发现很难对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人,而是选择责怪他人。

    曰转移与反向形成

    转移有一个人引发了我们的糟糕感受,但当我们将情绪发泄给对方的做法无法被接受或有危险时,我们便将之转而发泄在第三个人身上。

    反向形成将一种无法接受的感觉或冲动转变为完全相反的行为。

    “就算我的弱点再多,但至少我是一个好人”,或者“我真想做一个好人”,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乐善好施之人,甚至使圣人。但若他们只是依赖词名头证明自己的善良,过分强调某种做事方式,并可以关注他人眼中的“好人”形象,者通常意味着他们无意识中在于某些情感相互纠葛,尤其是愤怒与仇视这两种情绪。

    虽然抑郁的方式很多,但最严重的一种是源自深刻的无意识愤怒,对抑郁的人来说既恐怖又无法接受的攻击性情绪。他们毕生都在于“内化的愤怒”引起的抑郁做斗争。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的攻击性,于是发展出了反向形成,一个“好人”的身份,他们会避开对愤怒或仇视的感知,但也因此成了抑郁的牺牲品。

    羞耻防御,很多自恋形式的自我表现都可以理解成一种反向形成。当无意识的羞耻感支配着一个人时,他会害怕自己被人看见。他害怕他人眼中的自己是有缺陷的、受伤的。甚至是丑陋的,因此他会努力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吸引外界的赞美。

    为了不让我们看到其内在那个受伤与羞耻难当的自我,自恋者向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假的自我形象,并疾呼着欣赏的眼光。这是一个 反向形成的典型例子:潜意识中的害怕被看见变成了有意识的渴望被关注。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人们有时会将需求转向对物质的上瘾,而不是转向他人,原因就是“东西”比人更具有可掌控性。如果一个人无法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同时又难以维持密切的人际关系,或者你认为自己有某种形式的上瘾,那么这个需求把真正渴求的对象转移到了物质上面。

    性欲可怕的人可能会通过禁欲或反对的方式回避自身的性冲动,表达自己对现代性行为的厌恶之情,甚至对自己的性器官都感到排斥。一个人弱点与多度依赖他人表示鄙视的人,也许是在回避他自己希望得到照顾的愿望。

    情绪

    难以对我们亲近的人表达的愤怒,一般都会被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无论从你的角度,还是从他人的角度,你都会注意到存在一种似乎与当前形势不匹配的情绪强度,有人也许会是对你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如此生气”,你可能也感觉到朋友的反应“过头了”。

    看看你对他人所表达内容的反应,或者他人对你的反应,它的真实意图有时会与表面上的呈现结果截然不动。同时对你的行为作出的反应经常让你感到惊讶吗?你常发现自己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对方也许对其潜意识的感觉做出了回应,而这种感觉却与你有意表达的完全相反。

    自尊

    无法摆脱羞耻感的人一般会将其转移到他们的外表或所有物上。内心那种折磨人的受伤感或缺陷感可能是太过关注某一方面所致,像容貌的丑陋、穿着不好、家庭条件不好等等。换句话说,羞耻感从内在自我形象转移到了外在。

    你可以是这样一个人,总是在自己的长相方面寻求安慰,或者通过自嘲的方式渴望听到反话。这种行为会为关系带来压力,因为在一件事上不断安慰一个人会令人感到厌烦。

    曰分裂与理想化

    矛盾做不了决定,或不确定自己最想做什么,也即是被不同方向的欲望拉扯着。

    当我们感到矛盾不安时,通常希望尽快解决掉对于要做什么的不确定感。一遇到让自己感到矛盾的情况,他们就停不下来思考,经常深受困扰。有时我们作出选择,也不在乎结果会如何,只是想尽快结束那种不确定感,因为自己实在撑不住那种难熬的感受。

    模棱两可或困惑是多数人难以承受的感受,所以我们会从中逃离,逃进一种确定感里,认为我们对某事毫无顾虑,即使我们实际上对其并不了解也很难知晓。

    面对一件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可能将一个想法定义为坏(黑),然后排除掉,让自己站在好(白)的那一边。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愤怒与自以为是,以强化我们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想法。

    分裂当我们处于分裂状态时,会无法做到真实看待他人,因此站在另一边的人一般就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而无法看到那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当我们感觉自己的仇恨有了正当理由之后,就更容易理所当然起来,有时我们会无意识地通过扭曲自己认知的方式证明仇恨的合理性。

    理想化将普通状态或人提升到完美的状态,但不切实际的希望或期待,通常会走向幻灭。

    对自身的理想化,认为自己不存在缺点或心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并没有实际看起来那么忧虑或不堪。潜意识里背负着对自身内在损害有羞耻感的自恋者,会不作他想地认为自己永远处于他人的嫉妒或仰慕之中。

    对经历的理想化,认为其会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会解决我们所有的难题。譬如,有的人坚信如果某某情况发生,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无比。

    当内在损伤的羞耻感和绝望过于严重时,我们会因无望而否认事实,并创造一种作为掩饰的理想化自我形象。我并没有为自己的混乱感到羞耻和绝望,我其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优秀人才。这就是自恋防御。

    若有人经常谈到那件他做过了不起的事情,或者一场经验的旅行,在聚会上人们对他留下了的美好印象,遇到某人或某事多幸运,受到的奖赏,在上一次的绩效考核的优良评价,诸如此类。他在依靠他人的羡慕和嫉妒支撑他们的理想化自我,因为自恋者是对抗羞耻感的主要防御手段。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对喜欢的人抱着不加鉴别的看法,同时又极端鄙视自己的对立方。若对方是朋友或伴侣,倾向于理想化他们。若你总是不断对新认识的人表现的很热情,然后又突然失去兴趣,你可能就处在矛盾的状态。

    严重依赖理想化作为防御机制的人,很难接受依恋关系的真相,因此难免会对关系感到沮丧与失望。而当这些感受出现时,当事人便有可能会从理想化对方,转而去贬低,甚至厌恶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理想化不曾相遇的朋友,未来的灵魂伴侣,假设他们将会完美契合自己的期望。

    情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可能会非常理所当然地看待自己那有敌意或消极的情绪,在感到相对安全的别处寻找宣泄的出口;但当你突然对亲近的人感到愤怒时,可能就会失去对这股情绪的掌控。

    若你做事情容易三分钟热度,无论是培养新爱好、一份新工作等等,或者常发现自己想着类似“如果发生….生活就会大不同”,那么你已经过于理想化那个未来事件了。

    很多依赖理想化的人一天内会在极端情绪之间来回改变,或是你对身边人的看法也许很容易从喜爱转变为鄙视。

    自尊

    若我们寻找的是自我价值感,当所爱的人令我们失望时,我们就常将其视为对自己的轻视,会感到很受伤。我们会因此非常痛苦,于是便恨他们给自己带来如此感受,远离爱而投靠愤怒,背向那个唤起我们内心痛苦羞耻感的人。

    若你在朋友或熟人勉强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可能是关于金钱、脑力、外表或职业,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拐弯抹角地传达这份优越感,那么你是在依靠对自己的理想化回避羞耻感或低自尊。

    若你倾向于理想化他人,却又对自己感到深深失望,想问题极易非黑即白:其他人都过着好日子,只有自己过得不如意。如果你经常希望自己是别人,感觉他们与自己相距甚远,说明是理想化在你脑中运作。

    曰投射

    投射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它表明投射的人正处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没,试图通过投射给他人的方式摆脱痛苦。从潜意识层面上看,我们也在希望有人能够明白我们队痛苦的表达,给予援助之手。

    我们认为当我们独自承受不了痛苦时,心爱的人应该替我们承担起来。当我们能够辨别出对方是在投射时,我们给予理解,并回去安抚。但若我们自身没有能力忍受这些投射,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或心怀不满时,我们会觉得收到了攻击,接下来才能报复回去,把糟糕的感受还给对方。

    投射与分裂我是一个既善良,有时候也不那么善良的人,心中同时交织着爱与恨的冲动。当敌意过于强烈时,我便会采取分裂的方式扭曲事实。拥有爱的和为社会接受的美好情感的那个人才是我,充满敌意和攻击性的那个人不是真正的我。我把自己分裂成两个部分,同时否认其中的一部分,而这意味着我会把否认的那部分投射到外界。

    投射与焦虑有时投射或转移某种自身承受不了的情感体验时,可能看不出明显的个人形式,反而像是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无名恐惧或逼近的威胁。我们的焦虑暗示着一种恐惧,投射的情绪会折回来并吞没我们自己,这令我们感到恐惧,而且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

    投射与羞耻感那些理想化自己,同时炫耀自身优越感的人是为了让别人自我感觉不好。有些时候,他们是故意的,他们处于潜意识想去伤别人的自尊,让别人感到低人一等。那个想让自己看起来是赢家的人需要一个失败者去衬托他的成功。

    那些炫耀自夸的人想投射的都不过是自卑感,他们潜意识里伤害你的自尊,让你对他们满怀嫉妒,以及证明自己不够好,这会令他们产生在你之上的优越感。把失败的感受投射给你,让你去独享。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接受不了依赖的人有时会寻找依赖性很强的朋友或伴侣,让自己看起来犹如顶梁柱。他们也许否认并压抑着自身需要的觉知,还将需求投射给必须提他们承担的人。

    与之相反,有些人会将他们成年人或父母的部分投射给他人,并让这些人负起所有看管的责任。某个生活总是限于瘫痪、需要朋友或父母拯救的人,看我把生活过得一团糟,你得照顾我。

    完全成熟的依赖关系基于一种互惠原则,一方会依靠另一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亦会反过来满足别人的需求。

    情绪

    当我们投射自身承受不起的感受时,经常会找人替我们承担。

    若你身边的人经常莫名对你发脾气,你也许是在向他们投射愤怒。若你常对他人感到自责,你或许是在回避因不想面对某件事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责任感。

    自尊

    有明显优越感,蔑视他人,装模作样,同时傲慢又自满的人,通常代表着他将羞耻感投射给了他人,所以会极力表现出有魅力、成功以及受欢迎等特质。

    曰控制

    无助一种痛苦而艰难的内心经历,为了减轻这种感觉而努力控制外在环境的做法是处于本能反应。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去控制无法预测的环境,但实际上我们远比自己愿意承认的要脆弱。

    当你知晓事情不在自己的控制之内,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你不可能做到安然过日子,哪怕一分一秒都会是煎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落入俗套,乐于遵循某些传统的原因之一,因为管理和传统会让我们认为自己可以预见事态的走向,有序的生活会让人在无规则、无法控制的宇宙里有些许慰藉。

    控制与依赖当我们与另一个人建立起关系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变得对我们重要起来,也因此有了可以影响我们感受的能力。换言之,当我们对他人的需要或渴望令我们感到非常无助时,我们便会试图控制他们。

    控制与自尊当某人变得对我们重要时,它同时也获得了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的能力。如果我重视和尊敬的人否定了我,这会伤到我的自尊。有时即使是泛泛之交和陌生人也会影响我们队自己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调整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表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这意味着要以凸显优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相较于顺其自然,我们总是试图通过突出自己最佳品质的方式控制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有些能会努力证明他们从来不可能依赖别人。他们不会让任何人离自己太近,他们会不断毁掉那些可能性,当关系要进一步发展时,选择断绝往来。

    为了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严重依赖控制的人从来不会允许自己依赖他人,力图保留“自己过得很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权利。但他们实际上是在逃避对无助感与依赖他人的恐惧。

    也许是因为害怕重视某个人后,自己会随之失去控制。害怕漏出脆弱的一面会削对感受的预测能力。当发展到了极端时,这种防御会造成对朋友和家人的疏远。当谁都对你不重要时,就没有人能伤害到你了。

    情绪

    严重依赖控制去管理情绪的人外表看起来性情平和,可能还有点超然。他们也学生活在高度结构化,几乎一成不变的状态里,目的就是为了相信他们自己能够看清楚掌控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喜欢墨守成规,不喜欢改变,若你很容易被突发事件扰乱心绪,你有可能是在依赖控制,以把意料之外的情绪浮动降低到最低限度。

    自尊

    若你总是花很多精力在意留给他人的印象,想方设法去美化自己的形象那么你是在依赖控制,极有可能是为了避开羞耻感。

    有时羞耻感严重的人为了不让别人轻视自己,而选择率先自我轻视:你不用告诉我“我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我已经做过声明了。他可能表现得讨厌自己,羞辱自己,但这远胜于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自己的不堪。

    曰合理化

    当我们不愿为做过的某件事情承担全部的责任时,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生活大体上是不可预测和随机性的,合理化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有序的世界里,但其实它只是一个随机的世界,痛苦的事情经常无缘无故就降临在我们身上。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实现目标的过程很艰辛,清楚自己当前的欲望但同时又不能去满足它。所以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我们会合理化那些违反长期目标的行为。也就是说,为了当前想要的,我们会对自己撒谎。同时还会减小问题的严重性,并将之正常化。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长期目标或价值观与当前想要满足的愿望出现冲突时,合理化的情况就会出现。我们会试图通过谎言,掩饰我们的真实动机或行为造成的结果,去逃避目标无法实现之苦。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为逃避欲望、嫉妒或后悔而向自己撒的谎。

    在潜意识里对亲密关系存在恐惧的人总是有非常合理的解释为自己及开脱。为了远离情感上的依赖,他们会合理化自己对亲密的需求,用合理的理由掩盖他们的恐惧。

    情绪

    理智化会阻止我们承认所谓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仇恨、嫉妒、不满与自私等,我们会把这些情绪从自己的故事中提出出去,为我们的行为赋予一种合理的解释。

    理智化倾向于避开人类全部的情感,这个人会很恐惧强烈的情绪,倾向于回避引发情绪问题的事情或关系,所以情感冷淡、疏远或冷静的人都极力回避那些强烈的感受。

    自尊

    抗拒羞耻感的人常会将自身的羞耻感转移到他人身上,经常瞧不起他人或对他人没耐心,不断惹怒他们,十分渴望赢得每一场争辩,激情满满地要证明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

    曰羞耻防御

    羞耻感的体验通常出于潜意识,感觉就像是内心的丑陋,认为如果他人看见这样的自己,一定会嘲笑或嫌弃我们。

    深受羞耻困扰的人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意识,通常会依赖三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自恋、责备与轻视。自恋是对羞耻的第一层防御,受此羞耻困扰的人很难承认自身的不足或错误,同时反而倾向于责备他人。他们一般会把自己内在的丑陋投射出去,并对他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该部分充满蔑视。

    自恋多表现于过于重视外表,渴望他人的欣赏,为了回避羞耻感,同时会理想化自身的公共形象。他们就像是在说“快来看我,我什么都有,羡慕嫉妒吧!”。但潜意识里藏匿着他们永远不想为外人知道的丑陋而又羞耻难当的自我。

    自恋的人会感觉需要不断向人证明自己某方面的优越感。他们一直在面对着一位现实中的或者想象中的观众,一群向他们投以嫉妒或钦佩的旁观者。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间,自恋者会巧妙地传达出你不如他们的讯息。

    责备那些心中有羞耻感的人,为了逃避并反证自己的内在缺陷感,通常对自己报以理想的期许。他们力求完美,但当达不到标准的时候,他们便会攻击自己,自我憎恨,十分蛮横地否定自我。

    因为失败或不完美的代价是自我憎恨,所以他们会转移所有的批评,把责任推给别人。

    轻视对于成你与自恋的人来说,完美通常意味着在感觉上要凌驾于他人;要证明自己是胜利者,同时要击败失败者。这些自恋者争强好胜,他们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是胜利者,优于其他人。伴随着这种竞争而来的,是自命不凡,优越感与蔑视。

    最后的防御当羞耻感完全支配我们的生命体验时,当内在的缺陷感过于严重时,无法再用谎言抗拒事实,这些人可能会选择在各种幻想里寻求心理上的庇护,但他们却从来不去尝试实现他们。他们会沉溺于书籍或电影,通过幻想的满足逃离羞耻感,摆脱受伤的自我。

    羞耻感强烈的人也常会有严重的自我憎恨倾向,他们活在应该完美而优越的自我形象里,如果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的状态,他们便会很严厉地自我攻击。总之,要么美,要么丑,要么是赢家,要么是输家。

    他们拒绝接受一个人必须做最好的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羞耻与缺陷,在这个基础上方能真正开始成长。

    防御的目的

    需求与依赖

    受到羞耻感困扰的人很难面对自身的需求,他们会认为有欲望是可耻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缺陷,没有价值,所以这些人物理经营亲密关系。这类人通常会被说成没有自尊或没有自我价值。

    相比之下,严重抗拒羞耻感的人可能会寻找拥有低自尊的伴侣,来替代他们承担内心的羞耻。换言之,将有缺陷的羞耻自我投射给对方,对方就成了这份输赢关系里的劣势方。优势方对自我憎恨可能表现的并不明显,他的轻视会显露在嘲笑伴侣的软弱或依赖性上。

    情绪

    对有羞耻感的人来说,正常的嫉妒或妒忌情绪会变成一种毒药,有害的嫉妒会变现为不真实的恭维,或者最终让听者厌烦的自嘲比较。嫉妒者还可能以幽默的方式挖苦对方,他们的话语之间透露着敌意或扫兴。

    对自尊心极低的人,当他人感觉良好时,对其会变成一种煎熬。看到他人其乐融融时,这会引发他的强烈嫉妒。为了逃离这些痛苦的情绪,他们会拒绝与这些人为伍。这就意味着孤立自己,或者选择与那些不会给他们带来嫉妒或妒忌情绪的人群相处。

    悔恨同样会变得让人难以承受,因为苛刻的完美主义期待,心有羞耻的人会在犯错误或不小心伤到别人时突然失去自我价值感,在他们看来,当出现错误时,他们马上就变得一文不值或轻贱起来。

    []解除心理防御

    曰对生活要有正面“刚”的勇气

    若想从新的认知中充分受益,你需要每天不断地学以致用,你要留意自己对外界的反应与防御方式,留意专属于你的情感挑战以及你回应它们的特有方式。

    牢固性  这些防御机制不会仅仅因为你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就离开或者消失,它们是你一生习得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你的大脑中。

    你不可能通过那些所谓的可以调节化学失衡的药物治疗这种创伤,因为大脑的构造已经永远改变;你也无法通过学习自我肯定或认知行为疗法去克服它,尽管这些方法可能多少会给你带来些解脱。

    真正而持久的思维改变,始于接受我们不可能得到治愈或者全面转变这个事实。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及特有的应对方式后,你才能开始成长,你才能发展处帮你更好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警觉你永远做不到漠视那些对你而言最困难的情感挑战,你也永远无法战胜羞耻感,将其抛诸脑后。当平时的情绪诱因触动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对抗她们。

    只有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自身惯有的防御行为,而后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这样你才能减少防御给你带来的制约。

    干扰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我们一整天都忙碌无比。倘若你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别出而不是自身,你就无法辨别出你的防御机制。

    我们都在依赖某种形式的消遣方式,缓和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而你需要做的是,区分出来哪些是必要的消遣活动,哪些需求又是可以忽略舍弃的。

    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浏览邮件和网络,我们将注意力从那些不愿了解的事情上移开,用大量的感官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

    正念逃避羞耻感的人,会很容易沉浸在头脑的想法里思考问题。每天学着将注意力停留在呼吸上,使我们有效摆脱繁杂的念头,并能与之拉开一些距离,这足以让我们察觉这些声音究竟在低语什么,而不再任其吞没。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每时每刻的正念,而是为了扩大对自身感觉与头脑认知的意识。这也即是说,与总是控制我们的心念保持距离,让我们从自己的想法里抽离出来。

    通过培养思维上的宁静,将注意力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我们开始摆脱大脑中的嘈杂,回归到身体上来,从而留意内心真实的感受。

    诚实鼓起勇气,同时尊重自己的极限,不要逼迫自己承受能力之外的东西。一方面,不要让自己轻易放弃情感挑战;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为难自己。

    当痛苦出现时,勇敢些,但要量力而行。

    做好准备

    首先要承认的便是,我们身上的那些防御机制不会仅仅因为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消失;他们是持续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同时磨炼专注自我与身体的能力。

    改变还需要我们保持警觉和勇敢,在能力之内,对自己抱有严格的期望。我们既要接纳那些不堪或痛苦的情感,同时还要对穿着防御外衣的情感保留一份怀疑的态度。

    一旦我们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防御机制,感受到了躲在它背后的痛苦,我们一定要有所行动。洞悉与自我察觉并不能治愈我们那些痛苦的情感,相反,你可能只是停止了出于潜意识的反射式做法,选择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痛苦。

    曰压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对

    抗拒我们习惯依赖自身的那些旧习惯,根本不愿改变现状。

    放弃防御首先会令人感到挫败与匮乏。你也许是想解除防御,可在内心深处又不想真的那样做。于是,你迫切地打破了承诺,重新回退到以往的防御模式里。正是那个防御机制让你免受痛苦,所以恐怕你不太可能会突然接纳那份实实在在的痛苦。

    因为你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感受也是全新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你会感到害怕。改变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好似你要面对完全陌生的潜意识,而那里多得是你承受不来的痛苦。

    在努力戒除自身防御机制的过程中,你要不断面对选择,究竟是直面痛苦,还是退回到熟悉安全的巢穴里。你抗拒改变的那部分自我会怂恿着你作出错误的选择,并编造新的谎言验证你一贯坚持的谎言。

    你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对自己会有多诚实,你有多熟练甄别出内在的谎言,并因此作出正确的选择。

    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所有时你会直面痛苦,但有时你又会重返巢穴。自身固有的防御机制从未消失,时刻召唤着我。当生活变得异常艰辛或不堪忍受时,我有时亦会重新躲到其中求得片刻的心安。当我从未停止过开启新径,学习更好的应对方式,全力以赴地面对自我的真相。

    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完美。你不可能做到一下子改头换面,你无法如己所愿地彻底抹去或放下自己的某些面向。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接纳防御层出不穷的特质,接纳我们不间断的自我欺骗。在这一生中,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选择,是要躲在沉重的防御盔甲里了却此生,还是努力突破常规,破而后立。选择一直在那里。

    你永远不可能达到一种无须再变的境界,你也永远无法让自己停止在革新的状态里,再也不用为任何事烦恼。只要你面对生活,你就会不断遇到各种挑战,条件反射式地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一一应对。最终,你会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选择,是在防御中寻求庇护,还是换一种活法。

    质疑不要相信你的感受,尤其要对自我辩解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保持质疑。

    安静下来,深呼吸,停止头脑中的对话。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发时,会因感到难堪或羞辱,难忍羞耻感而暴怒;也可能焦虑丛生,因恐惧而逃避。当有一天你能驾驭自己情绪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可贵的是心静。

    我们开始去触碰一致逃避的痛苦感受时,我们会害怕这种感受一致持续下去。因为当遇到痛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它,退缩到我们最初应对这份痛苦的防御机制中去。虽然诉诸防御机制是我们习惯于熟悉的回应方式,但一旦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我们就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而这通常意味着要去忍受痛苦,直到它消失,或者其他感受出现。

    痛苦会扰乱我们的心智。因为害怕,我们想把注意力从痛苦中移开,关注呼吸可使我们整理思绪,心神合一,回归身体的感受。

    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一直在回避,无心为之的事情。

    定期练习这些应对技巧,一旦你这样去做,就会面临守旧与革新的选择,虽然从此过上远离痛苦的生活还差很远,但拥有选择的能力就代表的是一种最珍贵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7-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mwcctx.html